这首五言诗,出自魏晋时期的成公绥之手,以“谁谓鬼无知,杜伯射宣王”开篇,巧妙地将历史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
“谁谓鬼无知”,这句话一出,便引人深思。在古代,人们往往相信鬼神的存在,并赋予它们智慧和情感。然而,诗人在这里提出疑问,质疑鬼神是否真的无知。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死亡以及存在的深刻思考。
紧接着,“杜伯射宣王”这一典故,更是将诗歌的内涵推向了高潮。杜伯是周宣王时期的一位大臣,因被诬陷而冤死。死后,他化为厉鬼,向周宣王复仇。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人知,常被用来警示统治者要公正无私,否则会受到报应。
通过这两句诗,成公绥不仅表达了对鬼神智慧的怀疑,还借历史故事隐喻了对权力与正义的探讨。整首诗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历史韵味,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