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暖閤

联屏盖障一寻方,南设钩帘北置床。

侧座对敷红絮暖,仰窗分启碧纱凉。

毡庐易以梅烝坏,锦幄终于草野妨。

楚谷越藤真自称,每糊因得减书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屏风和帷幔占据了一丈见方的空间,南方设有挂帘,北方则是安置卧床的地方。
在侧边座位上铺着红色的垫子,温暖而舒适;窗户半开,透过碧绿的纱窗透进丝丝凉意。
简易的毡帐容易因梅雨损坏,华丽的锦帐最终只能废弃在野外。
楚地的竹子和越地的藤蔓自成佳品,每次糊墙都能让书籍的收藏减少一些。

注释

侧座:旁边的位置。
红絮:红色的垫子。
碧纱:绿色的薄纱。
凉:清凉的感觉。
毡庐:简易的毡制住所。
锦幄:华丽的床帐。
草野:野外,乡村。
楚谷越藤:指产自楚地和越地的优质材料。
书囊:书箱,书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闲自在的生活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切感悟。首句“联屏盖障一寻方”表达了诗人对于室内空间布置的细腻考究,营造出一个既舒适又有序的环境。接着,“南设钩帘北置床”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个私密空间的具体安排,南边挂着轻柔的帐幔,北侧摆放着床榻,给人以温馨之感。

“侧座对敷红絮暖”写出了室内的温暖与舒适,这里的“红絮”即红色的被褥,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温暖,也传递出冬日里的人体温度。而“仰窗分启碧纱凉”则描绘了诗人在室内仰望窗外,轻轻地推开了窗户,让清凉的风透过薄纱进入室内,与室内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

以下几句,“毡庐易以梅烝坏,锦幄终于草野妨”则转向了室外自然之景。诗人描述了一种随着季节变化而衰败的自然美景,毡庐(可能指的是毡制的遮阳物)因为梅花凋谢而显得破旧,而锦幄(精致的帷幕或装饰)最终也被草野所掩盖,这里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界无常变化的感慨。

最后,“楚谷越藤真自称,毎糊因得减书囊”表明诗人对于生活中的点滴之美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知。在这里,楚地的幽谷、越地的藤蔓都成为了诗人的自在宣言,而“每糊因得减书囊”则透露出诗人生活中对物欲的淡泊,每当获得一些东西时,他都会减少不必要的积累。

整首诗通过对室内外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简单而质朴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他对周遭环境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观察。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苏才翁挽辞二首(其二)

翰墨随谈啸,风流在弟兄。

浮名同逆旅,壮志负平生。

使节何年去,丧车故老迎。

悠悠京口外,落日照铭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苏才翁挽辞二首(其一)

空馀一丹旐,无复两朱轓。

寂寞蒜山渡,陂陀京口原。

音容归绘画,才业付儿孙。

尚有故人泪,沧江相与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身闲

身闲宜晚食,岁晏忌晨兴。

人自嘲便腹,吾方乐曲肱。

睡蛇虽不去,梦虺已无凭。

寄语中林客,思禅病未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还自河北应客

愧客问谣俗,旧传今自如。

材难知骥马,味美赛河鱼。

塞水移民久,川防动众初。

北人虽异论,时议或非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