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沙河游齐鲁诸邦

张侯去沙河,三食邺下麦。

笔力望晁董,颇遗俗眼白。

平生学经纶,胸中负奇画。

未论功活人,饱饭不常得。

妻寒尚宾敬,儿饿犹笔墨。

侧闻共伯城,鱼稻颇宜客。

又持尘生甑,欲往立四壁。

平生贷米家,十辈来簿责。

囊无孔方兄,面有在陈色。

守株伺投兔,岁晚将何获。

广道无人行,春风转沙石。

栖栖马如狗,去谒东侯伯。

布衣未可量,苍髯身八尺。

鱼乾要斗水,士困易为德。

譬之举大木,人借一臂力。

诸公感意气,岂待故相识。

吾穷乏祖饯,折柳当马策。

形式: 古风

翻译

张侯离开沙河,多次品尝邺下的麦子。
他的书法才华堪比晁董,让世俗眼光都为之惊叹。
他一生研习治国之道,胸中藏着宏伟蓝图。
他并未只关注救人性命,常常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妻子生活清贫仍尊敬他,孩子饥饿时他还坚持写作。
听说共伯城鱼稻丰饶,适合居住。
他又想卖掉破旧的蒸锅,以求置办起四面墙壁。
他曾向米商借贷度日,账簿上记满欠债。
口袋里没有金银,面容憔悴如陈年老酒。
他像守株待兔般期待机会,年终将收获什么却不确定。
大道上空无一人,春风卷起沙石漫天。
疲惫的马儿像流浪狗,他前往东侯伯处求助。
即使身穿布衣,他的才识不可估量,须发斑白,身高八尺。
如同干鱼渴望一滴水,困境中的士人容易感恩。
比如举起巨大的树木,需要众人的助力。
各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不一定非得是旧识。
我虽贫穷,但祖辈的饯别礼物,折柳就权当马鞭吧。

注释

张侯:指诗人提到的某位姓张的人物。
沙河:地名,可能与张侯的旅程有关。
晁董:可能是著名书法家,用来形容张侯的书法才华。
经纶: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才能。
在陈色:形容面容憔悴,脸色不好。
东侯伯:可能是一位有权势的人。
布衣:平民百姓。
鱼乾要斗水:比喻极度匮乏,急需帮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送张沙河游齐鲁诸邦》,表达了对好友张侯离别之际的深深关切和对其才华的赞赏。诗中描绘了张侯生活艰辛,虽有经世济民之志,却常受贫困困扰,连妻子儿女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他渴望改变现状,曾考虑投奔共伯城,但经济困难使他负债累累。尽管如此,张侯仍然保持着读书人的骨气,期待着能凭借才情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诗中“笔力望晁董”赞美张侯的文采如同晁错、董仲舒般卓越,“鱼乾要斗水,士困易为德”则寓言式地表达了困境中人的道德光辉。诗人鼓励张侯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持理想,相信他的才情和人格魅力会感动他人,最终得到援助。结尾处,诗人以“吾穷乏祖饯,折柳当马策”表达自己虽贫穷却仍以深情厚谊相送,寓意友谊超越物质条件,充满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送李德素归舒城

僧夏莫问途,麦秋宜煮饼。

北寺旬休归,长廊六月冷。

簟翻寒江浪,茶破苍璧影。

李侯为我来,遽以归期请。

青衿废诗书,白发违定省。

荒畦当锄灌,蠹简要签整。

挽衣不可留,决去事幽屏。

天恢猎德网,日饎养贤鼎。

此士落江湖,熟思令人瘿。

胸中吉祥宅,膜外荣辱境。

婆娑万物表,藏刃避肯綮。

人生要当学,安宴不彻警。

古来惟深地,相待汲脩绠。

形式: 古风

送杜子卿归西淮

雪意涔涔满面风,杜郎马上若征鸿。

樽前谈笑我方惜,天外淮山谁与同。

行望酒帘沽白蚁,醉吟诗句入丹枫。

一时真赏无人共,尚忆江南把钓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苏太祝归石城

苏侯恃才颇跌宕,常欲立谈取将相。

风期家世非一朝,于我今为丈人行。

偶然把酒叶公城,胸怀披尽能谑浪。

画烛如椽吐白虹,花枝围坐红相向。

夜如何其不忍起,风吹日照离筵上。

醉中一笑挥万金,眼前快意诚为当。

仆夫结束底死催,马翻玉勒嘶归鞅。

南驱面有千里尘,道远回首几惆怅。

汉阳津上游女多,何日石城荡两桨。

莫倚卢家有莫愁,便成翻手辜前赏。

形式: 古风

送陈季常归洛

人生俱行役,何能如聚鹿。

浮楂在江湖,邂逅一相触。

天边数年别,故人有陈叔。

谁云区区叶,车马肯来辱。

清樽听夜语,常灺三四烛。

剧谈连古今,天汉泻崖谷。

高材叹加壮,所向动乖俗。

我官尘土閒,强折腰不曲。

饱饭逐人行,君来方拭目。

汝颍无奇士,仆夫催结束。

嗟如秋窗晖,来少去苦速。

蚤吾接雍容,爱德心不足。

岁晚托懿亲,清义乃愈笃。

落日送河梁,鸣蝉度乔木。

岁寒赠君何,唯有南溪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