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

赤日可中庭,树影敛不开。

烛龙未肯忙,一步九徘徊。

梦中惊耳鸣,欲觉闻远雷。

屋山奇峰起,攲枕看云来。

变化信难料,转头失崔嵬。

虽然不成雨,风起亦快哉。

槐叶万背白,少振十日埃。

白团岂办此,掷去羞薄才。

蜻蜓泊墙阴,近人故多猜。

墙西岂更热,已去却飞回。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烈日直射庭院,树影却难以展开。
烛龙似乎并不急躁,每步都慢悠悠地徘徊九次。
梦中听见耳鸣,醒来又听见远处的雷声。
屋后的山峰奇特耸立,我斜倚枕头欣赏云彩飘来。
世事无常,转眼间高大的山峰就不见了。
即使不能降雨,清风吹过也令人畅快。
成千上万的槐叶洁白如雪,轻轻一扫便能除去十日尘埃。
洁白的团扇怎能胜任这样的任务,丢弃它让我感到羞愧。
蜻蜓停在墙阴,靠近人群总让人猜测。
墙西难道更炎热吗?它已经飞走却又折返回来。

注释

中庭:庭院中央。
敛:聚集,收拢。
烛龙:古代神话中的长夜之神。
崔嵬:形容山势高大险峻。
少振:稍微挥动。
白团:指白团扇。
猜:猜测,揣测。
更热:更加炎热。

鉴赏

这首宋诗《夏日》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描绘了夏日炽热但富有动态的景象。首句“赤日可中庭”直接点出烈日当空,阳光直射庭院,显示出夏日的酷暑。接下来,“树影敛不开”形象地描绘了阳光强烈,连树影都难以展开,暗示了炎热的程度。

“烛龙未肯忙,一步九徘徊”运用神话中的烛龙形象,形容太阳在空中缓慢移动,仿佛在犹豫不决,一步一顿,显得格外慵懒。诗人通过这种拟人手法,传达出夏日午后的沉闷和寂静。

“梦中惊耳鸣,欲觉闻远雷”则写人在梦中都能感受到耳鸣,以及远处隐隐传来的雷声,预示着可能的午后雷阵雨。而“屋山奇峰起,攲枕看云来”描绘了诗人躺在床上,透过窗户看到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展现了夏日变幻莫测的天气。

“变化信难料,转头失崔嵬”表达了对夏日天气变化无常的感慨,刚刚还在欣赏云雾缭绕的奇景,转眼间山峰就变得模糊不清。尽管没有下雨,但“虽然不成雨,风起亦快哉”表达了诗人对于夏日微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的欣喜。

最后四句,诗人以槐叶、蜻蜓等自然景象作结,槐叶在热浪中微微颤动,试图驱散尘埃,而蜻蜓在墙阴处停留,似乎在猜测墙西是否更热,来回飞舞,增添了夏日生动的画面。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的炎热、变幻和生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

清池不受暑,幽讨起予病。

长安车辙边,有此荷万柄。

是身虽可懒,共寄无尽兴。

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馀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清风不负客,意重百金赠。

聊将两鬓蓬,起照千丈镜。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梁王今何许,柳色几衰盛。

人生行乐耳,诗律已其剩。

邂逅一樽酒,它年五君咏。

重期踏月来,夜半啸烟艇。

形式: 古风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其二)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其一)

微官有阀阅,三赋池上诗。

林密知夏深,仰看天离离。

官忙负远兴,觞至及良时。

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

微风不动蘋,坐看水色移。

门前争夺场,取欢不偿悲。

欲归未得去,日暮多黄鹂。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夏夜

幽窗报夕霁,微月在屋橑。

手中白羽扇,共此夜寥寥。

六月天正碧,三更树微摇。

缅怀山中景,兹夕感路遥。

长啸送行云,可望不可招。

夜阑林光发,白露濡青条。

形式: 古风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