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六十三)

提起须弥第一槌,电光石火太迟迟。

象王行处狐踪绝,师子咆哮百兽危。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翻译

提起须弥第一槌,电光石火太迟迟。
象王行处狐踪绝,师子咆哮百兽危。

注释

须弥: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大山,象征极大。
槌:大锤,比喻力量或影响力。
电光石火:形容速度极快,像闪电和石头碰撞产生的火花。
迟迟:缓慢,这里形容动作迟缓。
象王:佛教中象征智慧和威严的大象之王。
狐踪:狐狸的足迹,比喻踪迹或行迹。
师子:狮子,佛教中常用来象征勇猛和威严。
咆哮:大声怒吼。
百兽:各种野兽,比喻众多的人或事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宗杲所作的《颂古一百二十一首》中的第六十三首。诗人以锤击须弥山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力量和速度的极致展现。"须弥第一槌"象征着无比巨大的力量,而"电光石火太迟迟"则形容这种力量瞬间爆发,如同闪电划破长空,石火熠熠生辉,但又显得缓慢而震撼。

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象王行处狐踪绝",将象王比喻为具有威严和震慑力的人物,他的行动使得狐狸这样的狡猾生物也消失无踪,显示出力量的震慑力。"师子咆哮百兽危"则以狮子的怒吼来象征禅师的智慧和威严,使得其他动物(百兽)都感到恐惧,寓意佛法的威慑力和智慧的光芒。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传达出禅宗中对于觉悟和智慧力量的赞美,以及对修行者内在修为的期许。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五十七)

境话会来虽未是,却问如今作么生。

清凉元本鼻头直,夹山依旧两眉横。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颂古六首(其五)

俱胝一指头,吃饭饱方休。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颂古六首(其四)

蓦口一桡玄路绝,药山之道始流传。

离钩三寸无消息,觉海说乘般若船。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近闻

谁使蛾眉落穷塞,近闻消瘦不胜衣。

负渠别后相寻约,错道兵时我已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