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形式: 词牌: 翻香令

翻译

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的所剩不多了。爱惜香,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还存在。
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的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的更久一些。这么做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会熄灭。

注释

金炉:金属铸的香炉。
麝煤:即麝墨。
惜香:珍惜麝香、供香。
宝钗: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重闻:再嗅。
余熏:余留的香味。
背人:趁人不知道,躲避着人。
偷盖:暗暗地盖上。
小蓬山:相传为仙人居地,这里代指香炉。
沈水:即沉水、沉香木。
然:“燃”的本字。
氤氲:弥漫的浓烈的香气。
嫌怕:厌弃而害怕。
断头烟:断头香,谓未燃烧完就熄灭的香。
俗谓以断头香供佛,来生会得与亲人离散的果报。

鉴赏

这首宋词《翻香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闺中女子品香的情景。首句“金炉犹暖麝煤残”形象地写出香炉中燃烧过的麝香余温尚存,暗示着女子对香的珍爱和回味。次句“惜香更把宝钗翻”则通过动作描写,女子小心翼翼地转动宝钗,仿佛想让香气再次飘散。

“重闻处,馀熏在”两句强调了香的持久和美好,女子再次品味时,发现这次的香气比以往更加浓郁。“背人偷盖小蓬山”一句,女子偷偷地为自己营造一个香气缭绕的小世界,如同置身于仙境之中。“更将沈水暗同然”中的“沈水”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女子悄悄点燃,增添香气的层次。

最后,“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表达了女子对香的执着和情感的投入,她希望这种香气能长久弥漫,象征着她对爱情的深深期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担心香气消散的微妙情绪。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香的意象,展现了女子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体现了宋词婉约含蓄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桃源忆故人

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

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

形式: 词牌: 桃源忆故人

荷华媚.荷花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夭邪无力。

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形式: 词牌: 荷华媚

占春芳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形式: 词牌: 占春芳

一斛珠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形式: 词牌: 一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