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翻译

起初听到远行的大雁鸣叫,蝉声已经消失
我站在百尺高楼,眼前水天相接

注释

征雁:远行的大雁。
蝉:蝉鸣。
百尺楼:很高的楼。
水接天:水面仿佛与天空相连接。
青女:神话中的霜神。
素娥:月宫仙女嫦娥。
耐冷:能忍受寒冷。
斗婵娟:在月光和霜中比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寒夜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艺术构思。

"初闻征雁已无蝉":首句即设定了季节和氛围。"征雁"指的是秋天的大雁,它们的叫声往往是季节变换的信号。而"无蝉"则意味着深秋,连夏日常见的蝉类昆虫也已不存。此句传达出一种萧瑟、冷清之感。

"百尺楼高水接天":此句以壮丽的笔触勾勒出一座高楼与天际相连的宏伟景象。"百尺楼"形象地描绘了高度,而"水接天"则营造了一种超越尘世、通向苍穹的境界,显示诗人心中的豁然开朗。

"青女素娥俱耐冷":这里的"青女"和"素娥"都是月亮的别称,它们共存的场景烘托出一种清冷、宁静的夜晚氛围。"耐冷"则暗示了诗人对寒冷天气的承受,也象征着对内心世界的坚守与忍耐。

"月中霜里斗婵娟":最后一句是对上一句意境的深化和美学上的升华。"月中"指的是月亮的中心,而"霜里"则强调了夜晚的寒冷。"斗婵娟"形容月亮清澈、明净,犹如古代传说中的美女,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完美与纯洁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精致的情景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构建,展现了诗人在寒冷夜晚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坚守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收录诗词(604)

李商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字:义山
  • 号:玉溪(谿)生
  • 籍贯:优美动
  • 生卒年:约813年-约858年

相关古诗词

灞岸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一片

一片非烟隔九枝,蓬峦仙仗俨云旗。

天泉水暖龙吟细,露畹春多凤舞迟。

榆荚散来星斗转,桂花寻去月轮移。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七夕偶题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