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陈彦升觅古瓦砚

魏主用死力,构彼铜雀台。

当时台上瓦,百澄为一坯。

烧成比坚玉,翠甲横崔嵬。

西陵既归后,此地日以摧。

后历典午朝,群雄力相豗。

兹台既已倾,此瓦只自堆。

岁久岸谷变,埋没深蒿莱。

初谁得耕人,刳之研松煤。

其理密且润,端歙真可咍。

彦升所有者,一一皆珍材。

自言欲购时,经岁无一枚。

琴纹与锡花,此乃如琼瑰。

前日秘阁下,重匣手自开。

示我者佳绝,恰用一朴裁。

形模甚古野,用可资怪魁。

归来作诗乞,愿致无迟回。

形式: 古风

翻译

魏国君主拼尽全力,建造了铜雀台。
那时台上的瓦片,百片合一坯。
烧制得比玉石还坚硬,翠绿的瓦脊高大壮观。
曹操去世后,这里日渐荒废。
后来历经曹魏、西晋,群雄纷争激烈。
铜雀台倾覆后,瓦片散落成堆。
岁月流转,河岸山谷变化,它们被杂草掩埋。
最初是谁,被农夫挖出,研磨成松墨。
这墨质地细腻润滑,如同珍贵的歙砚。
彦升所拥有的,每一片都是珍品。
他说想买时,却多年未能得到一片。
琴纹和锡花图案,犹如美玉般瑰丽。
日前在秘阁下,亲手打开装它的重盒。
展示给我看的,精美无比,恰好用一块木头裁切。
形状古朴,用途奇特,令人称奇。
我回来后作诗纪念,希望你能尽快送给我。

注释

魏主:指魏国君主曹操。
铜雀台:曹操所建的建筑。
瓦:古代建筑用的建筑材料。
坚玉:形容瓦片坚硬如玉。
崔嵬:形容建筑物高大。
西陵:曹操的陵墓。
典午朝:指曹魏和西晋两个朝代。
豗:形容群雄争斗激烈。
倾:倒塌。
堆:堆积。
岸谷:河岸和山谷。
蒿莱:杂草丛生的地方。
耕人:农夫。
研松煤:研磨松脂成墨。
歙:古代中国产的一种名贵砚台。
彦升:可能指某个人物,拥有这些瓦片。
购:购买。
琴纹:琴面的纹理。
锡花:金属花纹。
秘阁:收藏珍贵物品的地方。
朴裁:朴素的裁剪方式。
怪魁:奇特的魁梧之物。
乞:请求。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高雅艺术品的追求。开篇便以铜雀台的雄伟与毁灭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历史沧桑的画面。"魏主用死力,构彼铜雀台"直接点出了历史人物的宏大志向,而"当时台上瓦,百澄为一坯"则通过对比,表现了时间流逝与物是人非的意境。

接下来的"烧成比坚玉,翠甲横崔嵬。西陵既归后,此地日以摧"更深化了这种感觉,不仅展示了铜雀台的壮观,也反映出历史变迁中物质文明的脆弱。

诗人在历经沧桑之后,转而关注于寻觅古瓦砚这一行为。通过对陈彦升觅古瓦砚的情形描述,展现了对于传统艺术品的珍视和渴望。"其理密且润,端歙真可咍"一句,不仅在形容古砚的质地,更是在赞美这种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最后,以"归来作诗乞,愿致无迟回"作为结束,表现了诗人对于这份寻觅与追求的迫切期待,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向往。整首诗通过对古瓦砚的探寻,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记忆的珍视以及对于高雅文化品味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问景逊借梅圣俞诗卷

前日读子诗,快我烦病躯。

若坐大暑中,琼杯饮琳腴。

辞严意清绝,敢谓人所无。

子乃不自高,尚尔尊圣俞。

为我诵佳句,实亦郊岛徒。

遂云有家藏,两轴如椽粗。

我方嗜此学,常恨失所趋。

愿子少假之,使之识夷途。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冷瓶

海南有陶器,质状矮而?。云初日炙就,锻铄不以火。

水壶丑突兀,酒甒肥磥砢。

山罍颈微肿,石鼎足已跛。

圆如鸱夷形,大比康瓠颗。

华元腹且皤,王莽口何哆。

蕃胡入中国,万里随大舸。

携之五羊市,巾匮费包裹。

侏㒧讲其效,泻辩若炙輠。

课以沸泉沃,冰雪变立可。

炙敲疗中渴,其用岂幺么。

君凡几钱得,不惜持遗我。

曾将对佳客,屡试辄亦果。

勿云远且陋,幸可置之左。

形式: 古风 押[哿]韵

吟春

春工运潜巧,是处有行迹。

庭梢发新颖,岩溜融暖脉。

晴湖影拨剌,晓树音格磔。

须知玉峰下,日有寻芳客。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呈李坚甫中舍

往年曾忆过长安,短纸书名诣门下。

君时延我坐终日,洒扫东轩留看画。

横图巨轴不知数,但见匣中时一把。

甲犹未竟乙复作,门类著番开满架。

使人叹羡不能已,只恨有门归隔夜。

归来兀坐想精绝,念此荣观若为谢。

就中寒林两大幅,此物世间谁敢价。

倏然一别十五载,常向人前盛誇诧。

因君奉使临敝邑,见先问此馀不暇。

君能为我再讲说,座上不容人俗话。

如君所蓄更谁有,有亦未能无笑骂。

况君累世尽清职,摹本敢来前弄诈。

君今还省正擢用,异日须求作邻舍。

峨巾曳屦日相谒,更欲重烦开几帕。

待寻前辈用心处,款曲应须频假借。

每厨阅讫当便还,不敢奉欺言羽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