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日二首(其一)

避谤诗寻医,畏病酒入务。

萧条北窗下,长日谁与度。

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

况我早衰人,幽居气如缕。

秋来有佳兴,秫稻已含露。

还复此微吟,往和糟床注。

形式: 古风

翻译

为避诽谤而寻找医生,因担忧疾病而饮酒忙碌。
在寂静的北窗下度过漫长时光,无人相伴。
今年格外酷热,连草木都仿佛被蒸煮。
更何况我这个早年衰老之人,气息虚弱如同游丝。
秋天来临,我满怀佳趣,看到高粱稻谷挂满露珠。
再次轻声吟咏,还要回应酿酒的槽床之歌。

注释

避谤:避免别人的非议或指责。
寻医:寻找医生治疗。
畏病:害怕生病。
萧条:寂静、冷清。
长日:漫长的白天。
幽居:隐居的生活。
气如缕:气息微弱像细线。
秫稻:高粱和稻谷。
糟床:酿酒时用来发酵的设备。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炎热夏日寻找医治疾病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环境和个人健康状况的感慨。诗中“避谤诗寻医”一句,透露出诗人因怕被世人诽谤而不得不寻求医治之路,这里蕴含着苏轼在政治上的无奈与遭遇的困境。

“畏病酒入务”则显示了诗人面对疾病时的心态,用酒来慰藉自己,试图通过饮酒来缓解病痛和心中的烦恼。这里的“畏病”,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担忧,也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对于疾病的恐惧。

接着,“萧条北窗下,长日谁与度”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夏季景象,诗人独自坐在北窗之下,对着漫长而孤独的白昼无以消遣。这里的“萧条”,形容的是空气中因酷热而变得干燥和稀薄,这种环境更增添了诗人的孤寂与无聊。

“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则是对当年夏季异常酷热的描述,连植物都被热浪所困扰,生长受阻。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感受。

“况我早衰人,幽居气如缕”表现了诗人的自嘲与忧虑,他感到自己虽然年轻却早已显得衰老,而且生活在一个幽静的地方,精力也随之变得薄弱,如同细线一样脆弱。

“秋来有佳兴,秫稻已含露”则是对未来的憧憬。诗人期待着秋天的到来,那时便能摆脱夏日的烦恼,而“秫稻已含露”则预示了丰收的希望,这里的“佳兴”,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情感寄托,也是对生活更好转机的期待。

最后,“还复此微吟,往和糟床注”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即便是在简陋的条件下(糟床),也要继续他的吟咏之乐。这里“往和”,是说诗人的心态向往于平和、安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在政治压力与个人的疾病困扰中所保持的艺术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七月五日二首(其二)

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

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悽怆。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赵郎中见和,戏复答之

赵子吟诗如泼水,一挥三百六十字。

奈何效我欲寻医,恰似西施藏白地。

赵子饮酒如淋灰,一年十万八千杯。

若不令君早入务,饮竭东海生黄埃。

我衰临政多缪错,羡君精采如秋鹗。

颇哀老子今日饮,为君坐啸主画诺。

形式: 古风

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其一)

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人风物两依然。

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曲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其二)

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

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