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几欲衔环去,天寒旧路迷。
梅边偶相得,并作一枝栖。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简洁而富有深意的画面。诗人以拟人手法,将自己比作想要报恩离去的雀鸟,因天气寒冷而迷失了旧日的道路。在梅花树旁,他意外地找到了同伴,两只雀儿决定一同栖息在梅花枝头。这里的“衔环”典故源自古代报恩的故事,象征着诗人对梅花的感激之情,以及与梅花的不解之缘。整首诗寓言性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对友情的珍视。王恭的笔触细腻,语言朴素,展现了明朝诗歌的清新风格。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云雨时青枫,寒山野望中。
谁将醉时墨,遥寄米家风。
鸟没山意寒,渔归水容夕。
长啸望林扉,微风动萝薜。
白首支离傲世,青山独坐忘言。
长啸一声何处,断云流水仙源。
茅屋垂萝野烟,青山独树凉蝉。
白首岂能忘世,桐江未胜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