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义兼礼智由仁出,接物当先主在仁。
方由四端随用发,譬之四序始于春。
此诗出自宋代朱熹的《训蒙绝句·仁二首(其二)》,通过“义兼礼智由仁出,接物当先主在仁”两句,阐述了仁德在道德修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与其它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的“方由四端随用发,譬之四序始于春”则进一步解释了仁德如何从内心自然流露,如同四季轮回始于春天一般,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处世方式。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儒家伦理中“仁”的重要性及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强调了仁德作为道德基础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日常行为紧密相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仁德在生活中的实践与体现。
不详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大哉程子明居敬,千圣同符入德门。
试把功夫横竖看,总来不出欲斯存。
但得心存斯是敬,莫于存外更加功。
殷勤夫子明斯意,约礼之时已在中。
心惟动与静相乘,当静之时乃动源。
所以功夫先要静,动而无静体难全。
莫专靠静偏于静,须是深加格物功。
事到理明随理去,动常有静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