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朱熹的《训蒙绝句·居敬二首(其二)》,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道理。诗中强调了内心的恭敬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但得心存斯是敬”,这句话意味着只要内心真正持有恭敬的态度,那么这种恭敬就会自然流露在外在的行为上,不需要额外的努力去表现。它强调了内在精神状态对行为的影响,认为真正的恭敬源自内心的真诚,而非表面的装模作样。
“莫于存外更加功”,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仅仅为了外在的表现而刻意增加努力,真正的恭敬应该发自内心,不需刻意为之。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省和自觉性,即通过内心的反省和自我要求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规范或他人的监督。
“殷勤夫子明斯意”,这里提到的“夫子”通常指的是孔子,这里的“殷勤”表达了对孔子教导的恭敬和尊重。这句话表明了对孔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认同,同时也体现了对教育者教导的感激之情。它强调了教育者在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时所应持有的态度,即要像孔子那样,以殷勤和恭敬之心来引导学生。
“约礼之时已在中”,最后这句话总结了整个过程,意味着在遵守礼仪和规范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和正直。只有内心真正遵循礼仪的精神,外在的行为才能自然而然地符合礼仪的要求。这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内圣外王”的理念,即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外在行为的完美。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关系,强调了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在遵守礼仪时,内心真诚的必要性。它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导,也是对教育方法和目的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