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同次明履仁治平寺纳凉(其二)

山中六月可逃禅,相与清斋佛座前。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

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午后在寺庙中纳凉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首句“山中六月可逃禅”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暗示了诗人寻求心灵平静的愿望。接着,“相与清斋佛座前”描绘了与朋友一同在佛前斋戒的场景,体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追求精神净化的过程。

“风细石坛松落子,雨深沙窦竹垂鞭”两句,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夏日特有的景象。微风吹过石坛,松树轻轻落下松果,细雨浸润沙窦,竹子似乎在轻拂着鞭梢,这些生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别来光景浑依旧,壁上题名不记年”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感慨,尽管环境依旧如故,但岁月已悄然改变了许多事物。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最后,“底用忘归归自好,晚霞新月载溪船”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收尾,表达了诗人愿意留在这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直到晚霞与新月交替,乘着溪船离去。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生活真谛的领悟,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情操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寺庙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和生活的独特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夏日同次明履仁治平寺纳凉(其三)

寂寂云堂车马稀,阴阴灌木暑光微。

竹根雨过蛙争吠,松下日斜僧未归。

每见青山羞世网,欲临流水置柴扉。

紫薇胜槩吾能领,只恐时情与愿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东禅寺与蔡九逵同赋

何处晚凉多,溪堂夜来雨。

乔然两青杉,繁阴遽如许。

山僧候岩扉,喜听松间履。

为破明月团,自汲寒泉煮。

形式: 古风

秋兴(其二)

清秋早晚自江东,摇落河山日夜风。

白马去从天竺国,铜驼谁问洛阳宫。

九朝文物于今盛,万里车书自古同。

憔悴嵇生无复事,只留双目送飞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秋兴(其三)

江上芙蓉玉露零,秋风乍起阖闾城。

白龙终见沙虫困,黄鹊何时羽翼成。

四海秪今怀德化,诸公须用荅升平。

苍梧万里云千叠,日暮空怀帝子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