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三湖诗

积水照赪霞,高台望归翼。

平原周远近,连汀见纡直。

葳蕤向春秀,芸黄共秋色。

薄暮伤哉人,婵媛复何极。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翻译

积水映照着红色的晚霞,站在高台上遥望归来的飞鸟。
广阔的平原环绕着远处与近处,连续的水岸显现出曲折与笔直的轮廓。
草木茂盛迎接着春天的秀丽,绿叶黄花共同构成了秋天的景色。
黄昏时刻真是令人感伤,无尽的思念又该如何穷尽呢?

注释

积水:积聚起来的水,这里指水面宽广的湖泊或池塘。
照:映照,反射。
赪霞:红色的云霞,常指晚霞。
高台:高的平台或楼台。
望:眺望,远望。
归翼:归来的鸟儿的翅膀,代指归鸟。
平原:平坦广阔的地带。
周:环绕。
远近:远处和近处,泛指所有地方。
连汀:连续的水边平地或小洲。
纡直:迂回曲折与直接延伸,形容水岸线的变化。
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向春秀:向着春天展现秀美。
芸黄:芸草黄时,这里泛指秋天植物变黄的颜色。
共秋色:与秋天的色彩融为一体。
薄暮:傍晚,天色将晚的时候。
伤哉人:令人感伤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或泛指有类似情感的人。
婵媛:情思牵绕,绵绵不绝的样子。
复何极:又哪里有尽头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景。开篇两句“积水照赪霞,高台望归翼”通过水面反射的晚霞与高台上眺望归途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家园的渴望和向往。随后的“平原周远近,连汀见纡直”则是对广阔平原和曲折河岸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开阔与连绵。

接着,“葳蕤向春秀,芸黄共秋色”通过春天植物的繁盛和秋天农作物的成熟,勾勒出四季更迭的生机与丰收,这些都是诗人心中理想家园的美好画面。

最后,“薄暮伤哉人,婵媛复何极”则是诗人在黄昏时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叹。这里“薄暮”代表着日落时分,常常引起人们对远方的思念;“婵媛”字面上指美好而难以实现的事物,这里形容的是诗人对于家乡无尽的怀念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情。这种思乡之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种常见且深刻的情感表达,它折射出人与自然、人与家园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收录诗词(174)

谢朓(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字:玄晖
  • 籍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 生卒年:464~499年

相关古诗词

移病还园示亲属诗

疲策倦人世,敛性就幽蓬。

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

凉薰乘暮晰,秋华临夜空。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折荷葺寒袂,开镜眄衰容。

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

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

形式: 古风

铜雀悲

落日高城上,馀光入穗帷。

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隋王鼓吹曲十首(其四)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隋王鼓吹曲十首(其七)从戎曲

选旅辞轘辕,弭节赴河源。

日起霜戈照,风回连骑翻。

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

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

自勉辍耕愿,征役去何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