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池诗

陈迹相推今古同,池边倚杖送归鸿。

童山尚接千岩秀,稚树犹传万壑风。

春意物情迷野兴,水光天影共青空。

雍门有泪应承睫,绕墓行吟吊习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古今变迁中陈迹相似,我倚杖在池畔目送归雁。
童年的山峦依然连接着千座秀丽峰峦,幼树传递着山谷间的万种风声。
春天的气息和万物的情感让我沉醉于野外的兴致,水面与天空倒映出一片青空。
面对雍门,泪水不禁滑落眼睑,我在墓地徘徊,低声吟唱以悼念习公。

注释

陈迹:过去的遗迹或往事。
相推:相互推移,暗示历史更迭。
归鸿:归雁,指南飞的大雁。
童山:未经开发的山岭。
千岩秀:众多秀美的山岩。
稚树:年轻的树木。
万壑风:山谷间的各种风声。
春意:春天的气息。
物情:自然界的景物情感。
野兴:野外的乐趣或兴趣。
雍门: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指习公的墓地。
承睫:形容泪水滑落眼睑。
习公:指习某位古人,可能是诗人要纪念的人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廌的《习池诗》,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体会和抒写。

"陈迹相推今古同"一句,以“陈迹”指代往昔的遗留,通过“相推”的动作,强调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连续性和共同性。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历史感,强调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都是一脉相承的。

"池边倚杖送归鸿"则描绘了诗人在池塘边倚靠着拐杖,目送归鸿之景象。这种寂静而平和的画面,透露出诗人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情怀。

接下来的两句“童山尚接千岩秀,稚树犹传万壑风”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童山"指年轻的山峰,"稚树"指幼小的树木,这里通过山和树的形容词,强调了它们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一种历史的长久性和生命力的传承。

"春意物情迷野兴"一句,则转入对春天景象的情感抒写。"春意"指春天所蕴含的情绪,"物情"则是万物复苏时的一种生动情状,这里诗人表达了春天给予人们的激动与兴奋之情。

"水光天影共青空"则是对自然景象的进一步描绘。清澈的水面反射着天空的倒影,与天空一同在那无垠的蓝色中交融,形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卷。

最后两句“雍门有泪应承睫,绕墓行吟吊习公”则是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雍门"往往指代古代贵族或高官的住宅,而这里出现"有泪"则表明诗人站在这座宅邸前,不禁潸然泪下,思绪万千。而"绕墓行吟"则是诗人围绕在故人的墓地周围,吟咏着哀伤之词,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遗迹的描写,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与历史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大雨中游岳寺

忽见微云别峤生,急缘危磴下峥嵘。

势倾海岱千岩黑,力卷江湖万叶声。

碧瓦依稀人暗喜,急溪湍涨马初惊。

老僧宴坐朱门底,应笑狂夫冒险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分题得古香炉

质为浮休弃,形惟好古宜。

埏陶异甓砾,香火近神祇。

冷暖非恒德,兴衰彼一时。

舍兹何所适,尔意勿迟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厄台

今古俱无忌惮情,厄台犹敢尚为名。

裔孙不复重瞳圣,俗目俱同瞽叟盲。

见愠仲由空肮脏,脍肝盗蹠尚彭亨。

圣人道大故难用,谁听弦歌兕虎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友人董耘馈长沙猫笋廌以享太史公太史公辄作诗为贶因笋寓意且以为赠耳廌即和之亦以寓自兴之意且述前相知之情焉

节藏泥滓气凌空,荐俎宁知肉味重。

未许韦编充简策,已胜丝黍诳蛟龙。

短萌任逐霜刀重,美干须烦雪壤封。

他日要令高士爱,不应常共宰夫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