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名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之四。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和心学大师,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首诗中,他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探讨了良知的本质与实践。

“无声无臭独知时”,开篇即点出良知的特点——它不依赖于外在的声音或气味,而是内在的、直接的觉知。这里的“独知”强调了良知的独立性和直接性,意味着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判断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直觉,而非外界的引导或教条。

“此是乾坤万有基”,进一步阐述了良知在宇宙万物中的核心地位。乾坤代表天地,万有则是指一切存在。这句话暗示,良知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是理解世界、指导行为的根本原则。

“抛却自家无尽藏”,则提醒人们不要舍弃自己内心的丰富资源,即良知。这里的“自家无尽藏”比喻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道德力量,但往往被外在的追求、欲望所遮蔽。因此,回归良知,即是找回自我,发掘内在的潜能。

“沿门持钵效贫儿”,最后通过一个反问式的比喻,批评了那些盲目追求外在物质财富,而忽视内心真正需求的行为。持钵乞食象征着对外在物质的依赖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忽视。王守仁借此告诫,真正的富足和满足来自内心的觉醒与实践良知,而非外在的获取。

综上所述,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王守仁关于良知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内在觉知的重要性,以及回归内心、实践良知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必要性。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示诸生三首(其一)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示诸生三首(其二)

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只从孝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柳韩。

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示诸生三首(其三)

长安有路极分明,何事幽人旷不行?

遂使蓁茅成间塞,仅教麋鹿自纵横。

徒闻绝境劳悬想,指与迷途却浪惊。

冒险甘投蛇虺窟,颠崖堕壑竟亡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答人问良知二首(其一)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