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

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

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

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

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起初因弹劾无辜丧命东川,又因亲情玩弄权势化为云烟。
全家历经三峡险恶的水域,一同再次面临重重困难。
尚书起用虽然只是短暂时光,司马含冤已长达十年之久。
若待遭受更多秋天瘴气之后,就怕平地也会生出无尽深渊。

注释

初因:起初因为。
弹劾:指责官员过失,请求处分。
东川:地名,这里泛指东方地区。
亲情:亲人之间的感情。
弄化权:玩弄权势,指不正当使用权力。
百口:全家,指很多人。
共经:共同经历。
三峡水:特指长江三峡的水域,象征艰难险阻。
一时:同时。
重上:再次面对。
两漫天:双重的、满天的困难或阴霾。
尚书:古代官职名,这里代指高官。
入用:被任用,起用。
虽:即使。
旬月:十天为一旬,旬月形容时间很短,这里是几周或几个月。
司马:古代官职名,此处可能指受冤屈的官员。
衔冤:怀着冤屈。
若待:如果等到。
更遭:再遭遇。
秋瘴:秋季的瘴气,古代认为南方湿热地区特有的有害气候。
平地:平坦之地,比喻原本安全的地方。
重泉:深泉,这里比喻无法克服的困难或死亡。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名为《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起伏和对时事的深刻反思。

"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斗争的无奈与悲哀。东川可能指的是某个被错杀的官员,而“亲情弄化权”则暗示着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权力与私情的纠葛。

"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

这里通过壮观的自然景象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和对宏大事物的赞美之情。三峡水与两漫天形象强烈,展示了一种力量与自由的追求。

"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

“尚书”指的是尚书省中的官员,而“司马”则是监察官员。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官场沉浮、冤屈难平的深切感受。

"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未来命运的担忧与不安。秋瘴可能是疾病或者灾难的隐喻,而“平地有重泉”则象征着即使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隐藏着未知的危机。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遭遇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于人生、政治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一)

茅檐屋舍竹篱州,虎怕偏蹄蛇两头。

暗蛊有时迷酒影,浮尘向日似波流。

沙含水弩多伤骨,田仰畬刀少用牛。

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二)

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三)

哭鸟昼飞人少见,伥魂夜啸虎行多。

满身沙虱无防处,独脚山魈不奈何。

甘受鬼神侵骨髓,常忧岐路处风波。

南歌未有东西分,敢唱沧浪一字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四)

荒芜满院不能锄,甑有尘埃圃乏蔬。

定觉身将囚一种,未知生共死何如。

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