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玉盘盂二首(其一)

千叶团团一尺馀,扬州绝品旧应无。

赏传莒国迁钟虡,移忆胡僧置钵盂。

丛底留连倾凿落,瓶中捧拥照浮屠。

强将绛蜡封红萼,憔悴无言损玉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和子瞻玉盘盂二首》中的第一首,主要描绘了一种珍贵的植物或花卉——可能是指莲花。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这种植物的独特之美。

"千叶团团一尺馀",开篇即描绘了莲花叶片的繁多且硕大,足有一尺多直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其壮观的景象。"扬州绝品旧应无",进一步强调了这株莲花在扬州这样的繁华之地也是极为罕见的上乘之选。

"赏传莒国迁钟虡,移忆胡僧置钵盂",通过联想,将莲花的美与历史故事相连,暗示其来历不凡,曾被当作珍宝般从莒国迁徙而来,甚至被胡僧用于放置佛具,增加了其神秘与神圣的色彩。

"丛底留连倾凿落,瓶中捧拥照浮屠",描述了人们欣赏莲花时的情景,无论是池塘中还是瓶中,它都能以其光彩吸引人们的目光,仿佛照亮了周围的佛塔。

最后两句"强将绛蜡封红萼,憔悴无言损玉肤",则以蜡烛的红色映衬莲花的花瓣,即使在黯淡的环境中,它依然保持鲜艳,但似乎带着一丝憔悴,表达了诗人对莲花坚韧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莲花的细致描绘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赏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记梦二首(其二)

蟋蟀感秋气,夜吟抱菊根。

霜降菊丛折,寸根安可存。

耿耿荒苗下,唧唧空自论。

不敢学蝴蝶,菊尽两翅翻。

虫冻不绝口,菊死不绝芬。

志士岂弃友,列女无两婚。

形式: 古风

和子瞻记梦二首(其一)

兄从南山来,梦我南山下。

探怀出诗卷,卷卷盈君把。

诗词古人似,弟则吾弟也。

相与千里隔,安得千里马。

携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

晨鸡隔墙唱,攲枕窗月亚。

百语记一词,秋菊悲蛩吒。

此语鲍谢流,平日我不暇。

我本无此诗,嗟此谁所借。

形式: 古风

和子瞻次孙觉谏议韵题邵伯闸上斗野亭见寄

扁舟未遽解,坐待两闸平。

浊水污人思,野寺为我清。

昔游有遗咏,枯墨存高甍。

故人独未来,一樽谁与倾。

北风吹微云,莫寒依月生。

前望邗沟路,却指铁瓮城。

茅檐卜兹地,江水供晨烹。

试问东坡翁,毕老几此行。

奔驰力不足,隐约性自明。

早为归耕计,免惭老僧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和子瞻自净土步至功臣寺

山平村坞连,野寺钟相答。

晚阴生林莽,落日犹在塔。

行招两社僧,共步青山月。

送客渡石桥,迎客出林樾。

幽寻本真性,往事听徐说。

钱王方壮年,此邦事轻侠。

乡人鄙贫贱,异类识英杰。

立石象兴王,遗迹今岌嶪。

功勋三吴定,富贵四海甲。

归来父老藏,崇高畏摧压。

诗人巧讥病,牛领恣挑抉。

流传后世人,谈笑资口舌。

是非亦已矣,兴废何仓卒。

持归问禅翁,笑指浮沤没。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