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记梦二首(其一)

兄从南山来,梦我南山下。

探怀出诗卷,卷卷盈君把。

诗词古人似,弟则吾弟也。

相与千里隔,安得千里马。

携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

晨鸡隔墙唱,攲枕窗月亚。

百语记一词,秋菊悲蛩吒。

此语鲍谢流,平日我不暇。

我本无此诗,嗟此谁所借。

形式: 古风

翻译

兄长从南山而来,梦见我在南山之下。
他从怀中取出诗卷,每卷都满满地捧在你手心。
这些诗就像古人的风格,而你,就是我的弟弟。
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何处寻觅那匹能带我们相聚的千里马。
我们一起上山,却未察觉已是夜晚。
清晨的公鸡隔着墙鸣叫,我斜倚枕头,看着窗外的月色。
千言万语只记取一句,秋菊凋零,蟋蟀哀鸣。
这样的诗句,如同鲍照、谢灵运的风格,平时我却没有时间欣赏。
这诗并非我原创,感叹它出自何人之手。

注释

南山:指代南方的山。
梦:梦境。
南山下:诗中的地点。
探怀:从怀中取出。
盈君把:满握在你手中。
古人似:像古人的风格。
弟则吾弟也:你就像我的弟弟。
千里隔:相隔千里。
千里马:象征相聚的工具。
携手:一起。
不知今乃夜:未觉已入夜。
晨鸡:清晨的公鸡。
攲枕:斜倚枕头。
窗月亚:窗户边的月光。
百语记一词: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
秋菊悲蛩吒:描绘秋天景象。
鲍谢流:鲍照、谢灵运的文风。
不暇:没有空闲。
无此诗:并非我写的诗。
嗟:感叹。
所借:来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子瞻记梦二首(其一)》,以兄弟间的梦境和诗歌交流为题材,展现了诗人与兄长的情感纽带。首句“兄从南山来,梦我南山下”描绘了兄长从远方归来,梦中寻觅诗人的场景,富有诗意。接着,“探怀出诗卷,卷卷盈君把”写兄长取出诗卷,满载着对弟弟的思念和期待。

诗人感慨“诗词古人似,弟则吾弟也”,表达了对兄长才情的认可,同时也流露出对不能常见面的遗憾。“相与千里隔,安得千里马”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距离感,暗示想要相见如同寻找千里马般困难。然而,他们仍能通过共享诗歌,如“携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在梦境中共度时光。

夜晚的景色被细致描绘:“晨鸡隔墙唱,攲枕窗月亚”,营造出静谧而深远的意境。诗人回忆起过去的交流,“百语记一词,秋菊悲蛩吒”,感叹时光流逝,美好的回忆如同秋菊中的悲鸣蟋蟀,触动人心。最后,诗人感慨自己并无这样的诗才,感叹这诗篇的来源,似乎并非出自己手,而是借用了某种灵感或情感的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梦境中的诗歌交流,展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文学情谊和对相聚的渴望。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次孙觉谏议韵题邵伯闸上斗野亭见寄

扁舟未遽解,坐待两闸平。

浊水污人思,野寺为我清。

昔游有遗咏,枯墨存高甍。

故人独未来,一樽谁与倾。

北风吹微云,莫寒依月生。

前望邗沟路,却指铁瓮城。

茅檐卜兹地,江水供晨烹。

试问东坡翁,毕老几此行。

奔驰力不足,隐约性自明。

早为归耕计,免惭老僧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和子瞻自净土步至功臣寺

山平村坞连,野寺钟相答。

晚阴生林莽,落日犹在塔。

行招两社僧,共步青山月。

送客渡石桥,迎客出林樾。

幽寻本真性,往事听徐说。

钱王方壮年,此邦事轻侠。

乡人鄙贫贱,异类识英杰。

立石象兴王,遗迹今岌嶪。

功勋三吴定,富贵四海甲。

归来父老藏,崇高畏摧压。

诗人巧讥病,牛领恣挑抉。

流传后世人,谈笑资口舌。

是非亦已矣,兴废何仓卒。

持归问禅翁,笑指浮沤没。

形式: 古风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其二)

我昔去彭城,明日河流至。

不见五斗泥,但见三竿水。

惊风郁飙怒,跳沫高睥睨。

潋滟三月馀,浮沉一朝事。

分将食鱼鳖,何暇顾邻里。

悲伤念遗黎,指顾出完垒。

缭堞对连山,黄楼丽清泗。

功成始逾岁,脱去如一屣。

空使西楚氓,欲语先垂涕。

形式: 古风

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其一)

东武厌尘土,彭门富溪山。

从兄百日留,退食同跻攀。

轻帆过百步,船底惊雷翻。

肩舆上南麓,眼界涵川原。

爱此忽忘归,愿兄且三年。

我去已匆匆,兄来亦崩奔。

永怀置酒地,绕郭多云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