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大秦寺

大秦遥可说,高处见秦川。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

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大秦国遥遥可见,站在高处能望见秦川大地。
山谷深处草木茂盛,傍晚时分牛羊归返田间。
平坦的山峦适宜种植小麦,僧人鲁钝无需苦修禅定。
向北远眺长安城,那高耸的城墙犹如淡淡的烟雾。

注释

大秦:古代对西方强国秦国的称呼。
高处:指地势较高的地方。
秦川:泛指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区。
深谷:深深的山谷。
牛羊:代指田园生活。
晚田:傍晚时分的农田。
山平:地势平坦。
麦:小麦。
僧鲁:形容僧人质朴无华。
禅:佛教中的静思或修行。
长安市:古代中国的首都长安(今西安)。
高城:高大的城墙。
似烟:形容城墙在远方看去像轻烟般朦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大秦寺》中的第四首。诗人通过描绘大秦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了秦地的风貌。"大秦遥可说,高处见秦川",开篇即给人以辽阔之感,暗示了寺庙所在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可以远眺秦川大地。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这两句描绘了山谷间的宁静与田园生活的闲适,深谷中草木茂盛,傍晚时分牛羊归栏,展现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进一步描绘了当地的农耕生活和寺庙僧侣的生活状态,平坦的山地适宜种植麦子,而僧人则不追求繁琐的禅修,显得质朴而自在。

最后两句"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诗人抬头北望繁华的都城长安,但长安城在远方如轻烟般朦胧,流露出对都市生活的想象和对宁静乡村生活的留恋。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大秦寺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秦川大地的赞美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四)马融石室

扶风贵公子,早岁伴山家。

吹笛堕秋叶,读书随晓鸦。

业成心自叛,学苦我长嗟。

石室非人住,穷山雪似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一)潭

潭深不可涉,潭小不通船。

路断游人止,龙藏白沫旋。

剪藤量水短,插石置桥坚。

桥外居民少,躬耕不用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五)玉女洞

洞门苍藓合,逼仄不容身。

传有虚明处,中藏窈窕人。

吹笙桥上月,拾翠洞南春。

往往来山下,萧然雨洒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二)南寺

澄潭下无底,将渡又安能。

惯上横空木,轻生此寺僧。

晓鱼闻考考,石塔见层层。

不到殊非恶,他年记未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