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五)玉女洞

洞门苍藓合,逼仄不容身。

传有虚明处,中藏窈窕人。

吹笙桥上月,拾翠洞南春。

往往来山下,萧然雨洒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洞口长满了青苔,狭窄得无法容身。
听说有个明亮开阔的地方,藏着美丽的女子。
在月光下的桥头吹笙,春天在南边的洞穴拾翠。
人们常常来到山下,雨后清冷,只有风尘洒落。

注释

洞门:洞口。
苍藓:青苔。
逼仄:狭窄。
不容身:无法容身。
虚明处:明亮开阔的地方。
窈窕人:美丽的女子。
吹笙:吹笙声。
桥上月:月光下的桥头。
拾翠:春天的活动,采摘花草。
洞南春:南边的洞穴充满春意。
往往:常常。
萧然:清冷的样子。
雨洒尘:雨后洒落尘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而神秘的洞穴景观,以苏辙的笔触展现出北宋时期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探索。首句“洞门苍藓合”,形象地刻画出洞口被青苔覆盖的古老与封闭,暗示着洞内的隐秘与奇幻。接下来的“逼仄不容身”进一步强调了空间的狭窄,增加了探奇的心理期待。

诗人笔锋一转,通过“传有虚明处”暗示洞中有明亮的空间,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美景,而“中藏窈窕人”则借用了神话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想象洞内可能居住着仙女般的灵秀人物。

“吹笙桥上月”描绘了在月光下,似乎能听到洞外有人吹奏笙簧,增添了宁静而诗意的氛围。而“拾翠洞南春”则将读者带入春天的洞南,想象着女子们在此采集花草的场景,使得洞穴生活显得生动而富有生机。

最后两句“往往来山下,萧然雨洒尘”则描绘了游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山下,享受这份清幽,雨点洒落,仿佛洗尽尘嚣,给人以超脱世俗的宁静感受。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玉女洞的神秘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和谐共处的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仙游潭五首(其二)南寺

澄潭下无底,将渡又安能。

惯上横空木,轻生此寺僧。

晓鱼闻考考,石塔见层层。

不到殊非恶,他年记未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寓斋雨中

一雨芭蕉偃蹇存,故留深翠覆墙根。

晴连密竹凉生瓦,晚爱馀花寂闭门。

数日积阴能敌暑,小园吾事更添樽。

旁人已笑先生懒,自谓平居在不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子瞻过岭

山林瘴雾老难堪,归去中原荼亦甘。

有命谁令终返北,无心自笑欲巢南。

蛮音惯习疑伧语,脾病萦缠带岭岚。

手挹祖师清净水,不嫌白发照毵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和子瞻新居欲成二首(其二)

山连上帝朱明府,心是南宗无尽灯。

过此攲危空比梦,年来瘴毒冷如冰。

图书一笑宁劳客,音信频来尚有僧。

梨枣功夫三岁办,不缘忧患亦何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