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季野

赠言必有规,无规固无言。

强言苟无补,何异秋虫喧。

君行蜀道难,不厌治轻轩。

母殁未归土,女长未出门。

谁能力为此,劳苦游墙藩。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赠言必定有准则,没有准则就无法开口。
勉强说出的话语如果无益,又与秋天虫鸣有何区别。
你将踏上蜀道艰难的旅程,但不厌倦驾驶着轻便的车驾。
母亲去世还未入土,女儿已长大却未曾出门。
谁能承担这样的重任,劳苦奔波在内外的职责。

注释

规:准则。
固:本来。
强言:勉强的话语。
无补:无益处。
何异:有何区别。
秋虫喧:秋天虫鸣声。
蜀道:蜀地险峻的道路。
轻轩:轻便的车驾。
母殁:母亲去世。
女长:女儿长大。
出门:出门远行。
力为此:承担此重任。
劳苦:辛劳困苦。
游墙藩:奔走在内外的职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吴季野》,表达了对友人吴季野的赠别之情以及对其家庭状况的关心。诗中,诗人强调赠言要有规劝之意,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教诲,那么话语就失去了意义,如同秋天的虫鸣般空洞。他祝愿吴季野在蜀地的行程虽然艰难,但希望他能保持轻车简行,生活节俭。

诗人还提及吴季野的母亲去世尚未安葬,女儿也年幼未能出嫁,这些都是家庭需要他照顾的现实问题。最后,诗人感慨谁能承担这样的责任,暗示这将是一份辛苦而繁重的职责,就像守卫边疆一样。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体现了对友人的诚挚祝福,又流露出对友人家庭困境的深深忧虑,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深情厚谊。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吴照邻都官还江南

霜前江水磨碧铜,岸背菱叶翘赤虫。

吴郎鬓丝生几缕,不羞月上扶桑东。

羞见清波照人影,去时黑发吹春风。

五年归来妇应喜,从此不问西飞鸿。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送吴照邻都官通判成都

君家妇何贤,舍舟具车毂。

五年梦在梁,三年行向蜀。

迢递今日同,辛勤昔时独。

看花久莫留,买锦慰不足。

归来儿女大,婚嫁应相续。

形式: 古风

送宋中道太博倅广平

行役无冬春,车马无南北。

急若机上梭,离别肠自织。

其间走声利,昼夜不能息。

晚得二友生,胸蜺吐五色。

各思强禄仕,安肯坐仰食。

一之毛遂乡,一之太伯国。

岂无颖脱才,可迈古风力。

明当隔大河,去路指斗极。

谁念平原君,能于众中识。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送宋中道郑州拜扫

酣酣道旁杏,戢戢垄上柏。

不知烟火禁,但感风露易。

开关扫墓隧,向树系车轭。

洒泪有馀悲,麒麟高几尺。

形式: 古风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