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净虚上人初至云门

寒踪白云里,法侣自提携。

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

彷佛方知处,高峰是会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在寒冷的山中追踪白云,僧侣们相伴同行。
竹林小路通向城下,松木门扉位于水西边。
我们正如同当年去沃洲一样,不会像武陵人迷失方向。
仿佛才明白这所在,那座高峰就是会稽山。

注释

寒踪:寒冷的踪迹。
白云里:在白云缭绕的地方。
法侣:僧侣同伴。
提携:相伴同行。
竹径:竹林小路。
城下:城市下方。
松门:松木门。
隔水西:位于水的西边。
沃洲:古代佛教圣地。
武陵:指桃花源,暗示不迷失世俗。
迷:迷失。
彷佛:仿佛。
高峰:高峻的山峰。
会稽:古代中国东南地区的一座名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初到云门山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僧侣之行的赞赏和自己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

“寒踪白云里,法侣自提携。”两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意境,给人以清高脱俗之感。这里的“寒踪”暗示了一种寂寞孤冷的情景,而“白云”则是中国古代常用来象征清净、高远的意象。“法侣”指的是僧侣,他们在这片纯洁的自然环境中独立自主,寻求心灵的解脱。

“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诗人通过对竹径和松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略带遥远的氛围。竹子常象征着谦逊、坚韧,而松树则代表了长寿与刚毅,这里它们共同营造出一幅生动的山中景象。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侣所选择道路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对于尘世纷扰的超然。沃洲和武陵都是地名,通过比较两个地方,诗人暗示了自己与僧侣共同追求心灵净化的愿望。

“彷佛方知处,高峰是会稽。”最后两句则是对前文意境的深化和升华。“彷佛”一词既可理解为逐渐明白,也暗含着对佛法的领悟与追求。高峰常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境界,这里的“会稽”则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汇合与沟通。

总体来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僧侣清净生活的赞美,以及自己对于心灵净化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收录诗词(44)

皇甫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 籍贯:润州丹阳
  • 生卒年:785

相关古诗词

晚至华阴

腊尽促归心,行人及华阴。

云霞仙掌出,松柏古祠深。

野渡冰生岸,寒川烧隔林。

温泉看渐近,宫树晚沈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酬郑侍御秋夜见寄

摇落空林夜,河阳兴已生。

未辞公府步,知结远山情。

高柳风难定,寒泉月助明。

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题赠吴门邕上人

春山唯一室,独坐草萋萋。

身寂心成道,花闲鸟自啼。

细泉松径里,返景竹林西。

晚与门人别,依依出虎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建元寺西院寄李员外纵联句

寄隐霜台客,相思粉署人。

诚知阡陌近,无奈别离频。

夜色迷双树,钟声警四邻。

散才徒仰鲍,归梦远知秦。

雨带清笳发,花惊夕漏春。

招摇随步锡,髣髴听行轮。

要路推高足,空林寄一身。

盛名知独擅,良会忆相亲。

稍涤心中垢,都遗陌上尘。

今宵此堂集,何事少遗民。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