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

刘蕡不登科,众口诵其策。

得者为之羞,闻者为之惜。

摧藏一时屈,论议千古白。

至今简篇中,一字不敢易。

其言究时病,舂刺若戈戟。

引经见大法,非蹈春秋僻。

我朝屡得人,无不升显赫。

乃知所中否,实命系通厄。

中则首公相,人情作冠帻。

否则走仕涂,人情作履舄。

秋风广陵城,千里夷门客。

壮心虽暂失,美宝有时获。

怊怅以送君,致龙翻点额。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刘蕡落榜无科名,众人传颂他的对策文章。
得到的人为此感到羞愧,听到的人深感惋惜。
一时的挫折让他内心痛苦,但千年后的议论证明了他的清白。
直到今日,他的文章仍被珍视,一字也不敢改动。
他的话语深入时弊,犀利如刀剑。
引用经典阐明大义,而非拘泥于《春秋》的偏见。
我朝多次选拔人才,都能显赫升迁。
这才知道,能否中选,其实关乎命运的转折。
中选者会成为首相或高官,人心所向。
落选者则在仕途奔波,人心如履薄冰。
秋风吹过广陵城,无数的失意士子如同夷门客。
壮志虽暂时受挫,但美好的才华终有收获之时。
满怀惆怅送别你,愿你如龙翻腾,额头生辉。

注释

刘蕡:唐朝士人,因对策被贬。
策:古代考试的文章。
羞:羞愧。
惜:惋惜。
摧藏:内心深处。
通厄:通达与困厄。

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刘蕡落第后仍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的赞赏。诗中提到刘蕡虽然未登科第,但他的对策深得人心,其言论犀利,见解独到,即使在简编中也备受尊重。诗人认为,一个人的仕途命运并非仅由科举决定,而是与个人才能和时机紧密相关。他以朝廷用人为例,指出人才总会得到应有的位置,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诗中“秋风广陵城,千里夷门客”描绘了刘蕡即将踏上旅程的情景,尽管暂时失落,但未来仍有希望。最后,“怊怅以送君,致龙翻点额”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感慨和对友人的鼓励,祝愿他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如龙腾跃,终有所成。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也寓含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才选拔的深层思考,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刘郎中知广德军

昔在少年时,辛勤事诸父。

诸父为桃州,物宜皆可数。

事君勤职贡,采茗先谷雨。

劭农井田桑,科薅重锄斧。

城西大灵祠,措意初似禹。

将通吴境河,身自同豕伍。

期妇来饷时,坛上必鸣鼓。

一为乌所误,愧恨去不睹。

至今存遗堤,五丈立坚土。

正如开轘辕,黄熊惭启姥。

功利欲及民,血食宜簋簠。

祠后有高山,山头多栋宇。

此实诸父为,禾麻可就俯。

岁登有乐事,或亦作歌舞。

赋诗当清明,解禊思洛浦。

其言在黑石,往往被乐府。

于今三十年,追想渐成古。

公将乘朱轮,去问民疾苦。

治术自有具,薄言无所补。

缺将陈迹书,又且剧莽卤。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送刘继邺秀才归当涂

鹓雏始出巢,欲矜五色羽。

乃见郡鸱盘,壤中将有取。

梧桐与竹实,安得在平土。

所趣固已殊,而何不远举。

幸失网罗目,宜还兰蕙圃。

故乡有嘉林,其下可以处。

会侍朝阳鸣,贺夔成律吕。

形式: 古风

送刘职方知汾州

西河风俗厚,尚翅古所闻。

子夏有遗庙,干木有遗坟。

太守下车日,当先此二君。

不必汾水上,秋风看雁群。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送孙应之推官赴郓州

重别心意衰,轻别心意壮。

行车将渐遥,依依独长望。

晚风生微寒,脱叶飞汶上。

何当发谈笑,把酒半郁盎。

形式: 古风 押[漾]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