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出得萧关北,儒衣不称身。
陇狐来试客,沙鹘下欺人。
晓戍残烽火,晴原起猎尘。
边戎莫相忌,非是霍家亲。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氛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出得萧关北,儒衣不称身"两句表明诗人穿越萧关后,感受到了严寒的气候,以至于厚重的儒家服饰也无法御寒。这既是对环境的描写,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
接下来的"陇狐来试客,沙鹘下欺人"则展现了边塞生活中的险恶。"陇狐"可能指的是边塞地区的野兽,用以比喻敌对势力的侵扰;"沙鹘"则是沙漠中的鸟类,这里用来形容敌人的狡猾和不可预测性。这两句强调了战争环境下的危险与不确定性。
第三、四句"晓戍残烽火,晴原起猎尘"描绘了一场战斗的景象。"晓戍"指的是清晨的守望台,"烽火"则是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火光,这里用"残"字形容可能是一场战事已经结束或即将结束的氛围;而"晴原起猎尘"则写出了战事中人马奔走所引起的尘土飞扬,强调了战争的激烈和混乱。
最后两句"边戎莫相忌,非是霍家亲"表达了一种超越恩怨与家族仇恨的情感。在战争的残酷现实面前,诗人提倡一种超脱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刻画,以及对战争氛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与哲思。
不详
[约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生而颖秀,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名,由是知名。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五建建蜀国,拜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令
黄牛来势泻巴川,叠日孤舟逐峡前。
雷电夜惊猿落树,波涛愁恐客离船。
盘涡逆入嵌空地,断壁高分缭绕天。
多少人经过此去,一生魂梦怕潺湲。
别来难觅信,何处避艰危。
鬓黑无多日,尘清是几时。
人情将厌武,王泽即兴诗。
若便怀深隐,还应圣主知。
上马如飞鸟,飘然隔去尘。
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
就养江南熟,移居井赋新。
襄阳曾卜隐,应与孟家邻。
十五年看帝里春,一枝头白未酬身。
自闻离乱开公道,渐数孤平少屈人。
劣马再寻商岭路,扁舟重寄越溪滨。
省郎门似龙门峻,应借风雷变涸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