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颂

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形式: 古风

翻译

无知者只追求福报不修行正道,认为积累福报就是修行的正道。
布施和供奉确实能带来无边的福分,但心中的贪嗔痴三毒才是罪恶的根源。
如果希望通过行善来消除罪孽,将来虽得福报但罪孽本质依旧存在。
若能向内心深处清除罪恶的根源,在自性中真诚地悔改。
若能领悟大乘佛法中的真忏悔,摒弃邪恶行为,坚持正道便无罪可言。
修道之人若能自我省察,就与开悟者归于一类。
大师传授此直接了当的教法,希望学习者都能融为一体。
若想在未来寻得真我,须在心中清除贪嗔痴三毒的恶因。
勤奋修行切莫懈怠,否则会忽然发现一生空过。
若能遇到大乘顿悟的教法,应虔诚合掌,真心祈求。

注释

愚人:无知或不明真理的人。
修福:积累善行以求福报。
修道:修行正法以求解脱。
布施供养:施舍财物给需要的人或供养佛、法、僧三宝。
三恶:贪、嗔、痴,佛教中指人的三种根本烦恼。
灭罪:消除罪业。
后世:来生或未来的轮回。
罪元在:罪的根本依然存在。
向心除罪缘:从内心深处去除产生罪恶的条件。
真忏悔:从内心深处真正悔改。
大乘:佛教中强调普度众生的修行法门。
除邪行正:摒弃错误的行为,遵循正道。
自观:自我观察、反省。
悟人:开悟的人,指已得道者。
顿教:佛教中强调顿悟的教法,即瞬间领悟佛法真谛。
同一体:指修行者与佛法真理合一,没有分别。
本身:真实的自我,佛性。
三毒恶缘:由贪、嗔、痴引发的不良影响。
悠悠:拖延、懒散。
一世休:一生结束,白白浪费。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至心求:全心全意地寻求。

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唐代僧侣慧能创作的《无相颂》,是一篇佛教色彩浓厚的作品。诗中探讨了修福与修道、忏悔与罪过等主题,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体悟。

开篇“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表达了一种观点,即有些人只注重积累福德,而忽视了修行正道。接着,“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指出通过布施和供养可以获得无尽的福报,但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贪、瞋、痴三毒。

“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进一步强调了仅靠积累福德无法彻底清除过去的罪业,必须通过内心的忏悔和反省来真正断除罪缘。

“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则提出了大乘佛法中真诚忏悔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除去错误的行为,归于正确的道路,并且达到与真正觉悟者相同的境界。

“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表达了对大师传授顿悟教法的尊重,以及希望修道的人能够统一于这一真理,并通过内心的清洗摆脱贪、瞋、痴等三毒和恶缘。

最后,“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是对修行者的鼓励,提醒他们要积极努力,不要懈怠,因为生命短暂,如果遇到大乘佛法的顿悟之道,就应该以最虔诚的心态去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刻的佛教哲理和个人修行的体验,引导人们认识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并非简单积累福德,而是要彻底转变内心,断除罪缘,以达到真正的觉悟。

收录诗词(19)

慧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示法达偈三首(其一)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形式: 偈颂 押[寘]韵

示法达偈三首(其二)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形式: 偈颂

示法达偈三首(其三)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示智通偈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