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法达偈三首(其三)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翻译

心灵迷失在法华经的旋转中,心灵领悟则转变了法华经的意境。
长时间诵读经文却未能理解,反而与经文的真意成为了对立。
心中无杂念时,每个念头自然正确;心存杂念,则每个念头趋向邪恶。
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持续驾驭着那象征纯净的白牛车前行。

注释

心迷:心灵迷失。
法华:指《法华经》,佛教经典,这里比喻深奥的佛法或真理。
转:变化,此处指理解和领悟的变化。
诵经:朗读或背诵佛经。
久:很长时间。
不明:不明白,不理解。
与义作雠家:与经文的真正意义相对立或冲突。
无念:没有杂念,心灵清净。
念即正:念头自然正确。
有念:存在杂念,心思纷乱。
念成邪:念头趋向邪恶。
有无:指‘有’和‘无’的概念,代表一切二元对立。
俱不计:都不去计较或执着。
长御:持续控制或引导。
白牛车:佛教中象征智慧、纯洁和解脱的交通工具。

鉴赏

这段文字摘自唐代僧人慧能大师的诗作,体现了佛家禅理。首句“心迷法华转”表达的是当心灵迷失时,对《法华经》的理解会随之而转变;“心悟转法华”则是当心灵有所悟解时,对《法华经》的理解也会相应转变。这两句强调了内心状态与对佛理理解的密切关系。

接着,“诵经久不明,以义作雠家”说明即便长时间地朗诵经文,如果不能领悟其深意,便可能将文字表面的意义误用为自己的见解。这里批评了一种机械地背诵佛经而不求甚解的现象。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则是对心性与念头关系的阐述,意思是在没有妄念的情况下,内心自然归于正道;一旦有了私念,便容易走向错误的道路。这两句体现了佛教中“无念”即真如、本性的思想。

最后,“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表达的是对世间一切有无、是非的超脱态度,以及一种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心境。这里的“白牛车”象征着禅宗传法的一种方式,即如同骑乘白牛漫游,自由自在。

这首诗通过慧能大师的智慧和对佛理的深刻理解,揭示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正念与明觉达到解脱。

收录诗词(19)

慧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示智通偈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形式: 偈颂

示智通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形式: 偈颂

示智常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不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形式: 偈颂 押[霰]韵

自性真佛解脱颂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