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智通偈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形式: 偈颂

翻译

自性中具备法身、报身、化身三身,通过修行将其显发成就四种智慧。
无需脱离日常的感知与经验,超脱而达到佛的境界。
我现在为你讲述这些道理,希望你坚信不疑,永远不再迷失。
不要学那些只知空谈追求的人,整天谈论菩提却无实际行动。

注释

自性:指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无染的真心本性。
三身:佛教术语,指法身、报身、化身,代表佛的三种存在形态。
发明:显现、发展。
四智:佛教中的四种智慧,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见闻缘:指通过眼见耳闻等感官接触外界的信息和条件。
超然:超越、超脱常规的状态。
佛地:佛的境界,觉悟的境地。
吾:我。
汝:你。
谛信:真诚而坚定的信仰。
永无迷:永远不再迷惑。
学:效仿。
驰求者:急于追求、奔波寻求的人。
终日:整天。
说菩提:谈论关于觉悟、智慧的话题,这里指空谈理论而不实践。

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唐代高僧慧能大师的作品,名为《示智通偈》。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和教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这首诗简洁明了,蕴含深刻的佛学哲理。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这两句表达了佛教中“三身”与“四智”的概念。三身指的是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分别代表真理、功德和救度众生;而四智则是对一切事物的完全理解,即大圆镜智、大平等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直接体验与感知,而非仅凭借文字或他人的传述来达到解脱之道。慧能大师倡导的是一种直接、亲证的修行方式,让修者能够超越世间束缚,达成佛果。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这两句表明诗人正在传授真理,并确保这种理解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再有迷惑。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最后两句则是在告诫修行者不要追随那些只知口头禅定的虚名之辈,而应真正致力于内心的觉悟,即菩提(觉道)。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慧能大师对佛教修行与觉悟的理解和主张,是一篇深具禅宗精神的佳作。

收录诗词(19)

慧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示智通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形式: 偈颂

示智常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不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形式: 偈颂 押[霰]韵

自性真佛解脱颂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形式: 古风

修行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