潓阳亭作

问吾常宴息,泉上何处好。

独有潓阳亭,令人可终老。

前轩临潓泉,凭几漱清流。

外物自相扰,渊渊还复休。

有时出东户,更欲檐下坐。

非我意不行,石渠能留我。

峰石若鳞次,欹垂复旋回。

为我引潓泉,泠泠檐下来。

天寒宜泉温,泉寒宜天暑。

谁到潓阳亭,其心肯思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问我平时休息处,泉水旁边哪里佳?
唯有潓阳亭独特,让人愿在此终老。
亭前窗轩临潓泉,倚桌可漱清新流。
外界烦扰自会来,深沉过后又归宁。
偶尔出门向东行,檐下静坐更惬意。
非我本意不前行,石渠美景留住我。
山峰怪石如鱼鳞,倾斜垂挂又盘旋。
为我引来潓泉水,清凉檐下轻轻落。
天冷适合泉水暖,水凉适宜天气热。
谁人到访潓阳亭,怎忍心中生离意?

注释

问吾:问我。
宴息:休息。
泉上:泉水旁边。
好:佳,好地方。
独有:只有。
潓阳亭:一个特定地点,此处指理想的休憩之所。
终老:度过余生。
前轩:亭子的前窗或廊子。
临:靠近。
凭几:靠着桌几。
漱:漱洗,这里指享受。
清流:清澈的水流。
外物:外界事物,指尘世纷扰。
自相扰:自然会带来干扰。
渊渊:形容声音深沉或心情沉静。
还复休:最终又归于平静。
东户:东边的门。
檐下:屋檐之下。
坐:静坐,休息。
非我意:不是我的本意。
不行:不离开。
石渠:可能指亭旁的石砌水渠,景色迷人。
留我:吸引我留下。
峰石:山峰与岩石。
鳞次:像鱼鳞一样排列有序。
欹垂:倾斜下垂。
旋回:盘旋环绕。
引:引导,引来。
泠泠:形容水声清脆。
檐下来:从屋檐流下。
天寒:天气寒冷。
宜:适合。
泉温:泉水温暖。
谁到:任何人到。
潓阳亭:同上,理想休憩地。
其心:他的心,指人的意愿。
肯:愿意。
思去:想离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潓阳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诗中“问吾常宴息,泉上何处好”一句,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出了下文的主体——潓阳亭的宜人之地。紧接着,“独有潓阳亭,令人可终老”表明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偏爱和想在这里安度晚年。

“前轩临潓泉,凭几漱清流”写出了诗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形,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享受宁静生活的心境。下文“外物自相扰,渊渊还复休”则透露出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渴望一种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有时出东户,更欲檐下坐”显示了诗人的生活随性而行,不为外界干扰。“非我意不行,石渠能留我”则强调了个人意志的独立性和选择自由,表达了一种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情操。

“峰石若鳞次,欹垂复旋回”描绘了潓阳亭周围的山水景观,使人联想到一种层峦叠嶂、曲径通幽的自然美。紧接着,“为我引潓泉,泠泠檐下来”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与潓阳亭之间的情感联系,表达了一种对这片山水的深刻喜爱。

“天寒宜泉温,泉寒宜天暑”一句,通过对比天气和泉水温度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自然节律的观察和感悟。最后,“谁到潓阳亭,其心肯思去”则表达了一种认为,只有真正来到这里的人才能理解其中之美,从而留恋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潓阳亭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题孟中丞茅阁

小山为郡城,随水能萦纡。

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

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

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

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

及观茅阁成,始觉形胜殊。

凭轩望熊湘,云榭连苍梧。

天下正炎热,此然冰雪俱。

客有在中坐,颂歌复何如。

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欤。

公方庇苍生,又如斯阁乎。

请达谣颂声,愿公且踟蹰。

形式: 古风

二风诗十篇.乱风诗五篇(其五)至伤

夫何伤兮,伤王乎。欲何为乎,将蠹枯矣。

无人救乎,蠹枯及矣。不可救乎,嗟伤王。

自为人君,变为人奴。为人君者,忘戒乎。

形式: 四言诗

补周礼九夏系文.九夏歌九篇(其一)王夏

爣爣皎日,欻丽于天。厥明禦舒,如王出焉。

爣爣皎日,欻入于地。厥晦厥贞,如王入焉。

出有龙旂,入有珩佩。勿驱勿驰,惟慎惟戒。

出有嘉谋,入有内则。繄彼臣庶,钦王之式。

形式: 四言诗

补周礼九夏系文.九夏歌九篇(其二)肆夏

愔愔清庙,仪仪象服。我尸出矣,迎神之谷。

杳杳阴竹,坎坎路鼓。我尸入矣,得神之祜。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