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与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

城南钟鼓斗清新,端为投荒洗瘴尘。

总是镜空堂上客,谁为寂照境中人。

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阴雨洗春。

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城南的钟鼓声相互交织,带来清新的气息,似乎是特意洗净荒野的瘴气尘埃。
这里总是镜子般的空荡大堂,无人问津,又有谁能成为静照其中的人。
早晨的微风吹过,落下的红花如同清扫地面,春雨洗涤后绿叶繁茂成荫。
记住明年寒食节时,这盛开的杏花曾与我为邻。

注释

钟鼓:古代报时或庆典的乐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投荒:指被贬到偏远荒凉之地。
寂照:寂静而深沉的照耀,可能指心灵的宁静。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天,禁烟火以祭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新脱俗的春日景象,城南的钟鼓声声中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端为投荒洗瘴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喧嚣的摒弃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寂照堂内,镜子映出一个空旷宁静的空间,而诗人却以一种客观的姿态置身其中,观察着这片境地中的每一个人。

"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阴雨洗春"两句生动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花瓣随风舞落,树叶在雨水中变得更加浓郁。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春天生机与更新的感受。

最后两句"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转和季节更迭的感慨。寒食是一个传统节日,而杏花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物的点缀,也象征着岁月的轮回和人生的邂逅。

整首诗通过对南塔寺寂照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苏轼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以及他对于生命流转和自然美景深刻的感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绝句

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鸣鸠雨欲飞。

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风起却添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版长老,作此诗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

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

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

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王子直去岁送子由北归,往返百舍,今又相逢赣上,戏用旧韵,作诗留别

米尽无人典破裘,送行万里一邹游。

解舟又欲携君去,归舍聊须与妇谋。

闻道年来丹伏火,不愁老去雪蒙头。

剩买山田添鹤口,庙堂新拜富民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戏赠虔州慈云寺鉴老

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

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惟闻佛放光。

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

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