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中即事(其二)

行歌坐啸往来频,俯仰之间迹已陈。

可是犹思建邺水,却应喜近洛阳尘。

十年遍阅三行阙,四海奔驰一老臣。

未有夷吾在江左,柴车空换两朱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梦得所作的《府中即事(其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官府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首句“行歌坐啸往来频”,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官府中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情景。他时而在路上高歌,时而在室内长啸,频繁地穿梭于公务与休息之间。这种生活节奏既体现了工作的繁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接着,“俯仰之间迹已陈”一句,诗人通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时间都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留下的只是回忆中的痕迹。这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是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深刻反思。

“可是犹思建邺水,却应喜近洛阳尘。”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对建邺(今南京)水的思念与对洛阳尘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建邺水可能象征着诗人对故乡或某种理想生活的怀念,而洛阳尘则可能代表现实生活的尘世琐碎。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接纳与满足。

“十年遍阅三行阙,四海奔驰一老臣。”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身份和经历。他在官场中奔波了十年,足迹遍布京城的各个部门,同时也在四海之内为国效力。作为一位忠诚的老臣,他不仅见证了官场的变迁,也亲身参与了国家的治理工作。

最后,“未有夷吾在江左,柴车空换两朱轮。”这两句诗以历史典故结尾,表达了对古代贤相管仲(字夷吾)的敬仰之情。管仲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诗人则以“未有夷吾在江左”自谦,表示自己虽身处江南,但并未能像管仲那样有所作为。同时,“柴车空换两朱轮”则暗含了对自己仕途生涯的反思,或许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某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和历史典故的融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它不仅反映了宋代官僚社会的风貌,也蕴含了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40)

叶梦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字:少蕴
  • 籍贯:苏州吴县
  • 生卒年:1077~1148

相关古诗词

送模归卞山并示僧宗义为余守西岩者三首(其一)

自我离山间,忽已两改月。

饥人不忘食,未坐先已说。

家僮挟书至,惊起慰愁绝。

推寻到鸡犬,问讯穷曲折。

此生岂多为,一壑万虑灭。

可能复大错,更铸八州铁。

汝归马蹄轻,初不恨触热。

殷勤报松竹,吾岂成久别。

形式: 古风

送模归卞山并示僧宗义为余守西岩者三首(其二)

端居探幽奇,自谓略已遍。

昨登西山巅,雄绝昔未见。

溪湖莽吞吐,云物纷百变。

乃知十年间,尚或遗胜践。

巢成辄弃去,我岂秋社燕。

为吾课童仆,开辟尽二面。

莫言羊肠险,径小烦屡转。

杖藜不用扶,吾脚犹尔健。

形式: 古风

送模归卞山并示僧宗义为余守西岩者三首(其三)

生长在山间,从翁守蓬户。

人言膏粱子,粗免污纨裤。

官居无多恋,暂止复遽去。

家法恐未传,此心良已素。

义禅晚从我,似识此间趣。

西岩郁嵚岑,久断俗子路。

聊持山中节,为我主留务。

封陲际湖海,云月皆所部。

形式: 古风

建康旧俗贵重九上巳诸曹皆休务祀神登北山参议马君独不出携诗相过因言石林之胜次其韵

倦飞归鸟正思还,叩户聊分半日閒。

胜事漫同谈栗里,佳时休笑负龙山。

簿书已老无馀力,香火朝真有旧班。

他日尚期能过我,试穷千嶂共追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