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俗念.大安山栖云观中秋赏月

大安高绝,风露清、气爽中秋时节。

霞友云朋方聚会,共赏山头明月。

照彻千峰,明通万壑,坐觉心欢悦。

神清骨冷,永超人世生灭。

看尽此夕风光,空劳笔舌,妙景如何说。

普照千门皆可玩,不似栖云高洁。

小院岩前,大寒岭畔,仿佛天相接。

坐中默想,此间堪可栖迹。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秋天高远,风清露冷,正值中秋佳节。
云霞朋友聚在一起,共同欣赏山顶明亮的月亮。
月光洒满千座山峰,照亮万条山谷,让人内心充满喜悦。
心境清澈,骨骼清凉,永远超脱生死轮回。
观赏完这夜晚美景,徒然用言语描绘,美景难以言表。
月光普照每户人家,不像隐居云间的高洁。
小院坐落在岩石前,大寒岭边,仿佛与天空相连。
静坐深思,这里适宜隐居生活。

注释

大安:形容秋天的安宁。
高绝:极高,极远。
风露清:秋风带着露水,清新凉爽。
霞友云朋: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
山头明月:明亮的山顶之月。
照彻:照耀透彻。
明通:明亮通达。
心欢悦:心情愉快。
神清骨冷:精神清爽,心境冷峻。
空劳笔舌:徒然用言语表达。
妙景如何说:美景难以用语言形容。
普照:普遍照射。
千门:众多房屋。
栖云高洁:像云一样高洁的隐居生活。
小院岩前:小院位于岩石旁边。
大寒岭畔:大寒岭的边缘。
坐中默想:静坐深思。
堪可栖迹:适宜作为隐居之地。

鉴赏

这首元代尹志平的《无俗念·大安山栖云观中秋赏月》描绘了中秋之夜在高山之巅的栖云观中赏月的情景。开篇以“大安高绝”四字,展现出山势的雄峻和环境的清高。接着,“风露清、气爽”描绘出中秋夜的清凉与宁静,为赏月营造出理想氛围。

“霞友云朋方聚会,共赏山头明月”,诗人将月亮比作朋友,形象地表达了与自然的亲近和对月光的共享。月光“照彻千峰,明通万壑”,不仅照亮了山川,也照亮了诗人的心灵,带来“心欢悦”的感受。“神清骨冷,永超人世生灭”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永恒心境的境界。

下片诗人感叹美景难以言表,“空劳笔舌,妙景如何说”,流露出对大自然无尽魅力的赞美。他进一步强调,这明亮的月光普照千门,而栖云观的高洁更胜一筹,仿佛与天相接。最后,诗人沉浸在静思之中,认为此处是理想的隐居之地。

整首诗通过写景抒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超然物外的追求,以及对栖居山林、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70)

尹志平(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无俗念.龙阳观道众索

了心一法,越三乘、妙体果离生灭。

万事知空非可取,慧性辉辉通彻。

静里乾坤,闲中日月,堪付知音说。

家山还到,自有无限风月。

一点无相真如,澄澄湛湛,内外难分别。

要会玄元端的处,无纵迷情乖劣。

勤论幽微,频修秘密,参透天机诀。

此时不了,更待何日休歇。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无俗念.论性

腾今跨古,这灵明觉性,本无亏少。

个个圆成谁肯认,逐境迷迷颠倒。

万种施为,千般做造,都向心头了。

些儿玄妙,问君何日知道。

不入无相玄门,浮名难舍,贪看闲花草。

口解清谈心未悟,不觉轮回来到。

好契真机,惊回幻梦,自在游三岛。

长生有分,永超人世衰老。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无俗念.继人韵

同尘混迹,悟玄元、奥旨深穷庄列。

会集云朋扶正教,相继先师无别。

外貌悠悠,内容整整,果是如愚拙。

门清户静,自然显出高洁。

长春境界无边,清凉永占,处处堪休歇。

物外壶天清绝处,游戏白云金阙。

身寄尘寰,性通天外,万事难索惹。

六根不动,便是无生无灭。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无俗念.通仙观作

通仙地僻,向西山深处,倚云栖迹。

俯视峰峦千万叠,隔断红尘消息。

闲步烟萝,静吟风月,此事何人议。

修真上士,更于何处寻觅。

一带无尽山川,洞天幽圃,自有神仙域。

名利相缠谁得到,难伴清虚闲客。

碧洞高眠,清岩稳坐,岂羡王孙宅。

我来几度,此中留意多日。

形式: 词牌: 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