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群公(其三)》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首联“各戴头颅万里行,九州无处可偷生”以壮烈的气势开篇,描绘了历史人物为了理想或事业,不畏艰难险阻,远赴万里,即使在广阔的九州大地也找不到逃避现实的角落,体现了他们为追求正义和真理不惜牺牲的精神。
颔联“上尊犹拜养牛赐,五鼎先看福鹿烹”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权力与利益的矛盾。上尊者(即高位者)依然接受着看似恩赐的供养,而底层百姓却可能因为微小的利益而遭受残酷的惩罚。这里暗含了对封建社会中权力滥用、贫富差距悬殊的批判。
颈联“断狱总应名国贼,犯颜犹记与天争”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不公的揭露。断案者往往成为国家的罪人,因为他们维护了法律的公正,挑战了权贵的利益;而敢于直言的人则与天争,意味着他们对抗权威,追求真理。
尾联“伤心祸首兼戎首,万骨虽枯恨未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公的愤怒。历史上的祸乱不仅由政治领袖引起,也与军事冲突密切相关,无数生命因此凋零,但诗人内心的愤恨并未消散,对正义的渴望和对不公的谴责持续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权力腐败的强烈批判,以及对正义和真理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