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适春雨

久遭客禁往还稀,风雨萧条只自知。

春色有情犹入眼,客愁无赖巧侵眉。

山僧寄语收茶日,野老留人供社时。

久住不须嫌寂寞,此间偏与拙相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长久以来,我常受限制难以往来,风雨中的孤寂只有自己知晓。
春天的情意虽浓,却仍能映入眼帘,旅途的忧愁顽皮地爬上眉头。
山中的僧人提醒我收茶叶的日子,乡间的老人留我在家共度祭祀时日。
即使久居于此,也不必嫌弃寂寞,这里恰好适合我这笨拙之人居住。

注释

久遭:长期遭受。
客禁:客居的限制。
往还稀:来往稀少。
风雨萧条:风雨交加,景象凄凉。
只自知:只有自己知道。
春色:春天的景色。
有情:富有情感。
入眼:映入眼帘。
客愁:旅人的愁绪。
无赖:顽皮,令人无奈。
巧侵眉:巧妙地爬上眉头。
山僧:山中的僧侣。
寄语:传递信息。
收茶日:收茶叶的日子。
野老:乡村老人。
留人:挽留客人。
供社时:祭祀时分。
久住:长期居住。
不须:不必。
嫌寂寞:嫌弃寂寞。
偏与:恰好与。
拙相宜:笨拙的人更适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王适春雨》,诗人以客居他乡的视角,描绘了春雨中的寂寥与感慨。首句“久遭客禁往还稀”表达了诗人因频繁的客居生活而往来稀疏的境况,流露出淡淡的孤独感。接着,“风雨萧条只自知”通过风雨交加的环境,进一步渲染出诗人内心的落寞。

然而,诗人并未完全沉浸在愁绪中,春色依旧“有情”,透过风雨映入眼帘,给诗人带来一丝慰藉。然而,“客愁无赖巧侵眉”,说明尽管春色动人,但客居的愁苦仍巧妙地爬上眉头,无法摆脱。

“山僧寄语收茶日,野老留人供社时”两句,通过山僧提醒收茶和乡野百姓邀请共度社日的情景,展现了当地的人情风俗,也暗示了诗人对人情温暖的渴望。

最后,诗人以“久住不须嫌寂寞,此间偏与拙相宜”作结,表明虽然寂寞,但诗人已适应并享受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超然态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变迁的豁达与坚韧。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适春雪二首(其一)

江南春候寒犹剧,细雨风吹作雪花。

中夜窗扉初晃漾,平明草木半低斜。

润催江柳排金绿,光杂山茶点绛葩。

老病不堪乘晓出,纷纷能使发增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韵王适食茅栗

相从万里试南餐,对案长思苜蓿盘。

山栗满篮兼白黑,村醪入口半甜酸。

久闻牛尾何曾试,窃比鸡头意未安。

故国霜蓬如碗大,夜来弹剑似冯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次韵王适留别

远谪劳君两度行,复将文字试平衡。

干时岂为斗升禄,闻道应忘宠辱惊。

未了新书谁与读,重留佳句不胜情。

决科事毕知君喜,俗学消磨意自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王适梅花

江梅似欲竞新年,照水窥林态愈妍。

霜重清香浑欲滴,月明素质自生烟。

未成细实酸犹薄,半落南枝意可怜。

谁写江西风物样,徐家旧有数枝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