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院南有曲池深竹

璋公不出院,群木闭深居。

誓写一切经,欲向万卷馀。

挥毫散林鹊,研墨警池鱼。

音翻四句偈,字译五天书。

鸣钟竹阴晚,汲水桐花初。

雨气润衣钵,香烟泛庭除。

此地日清净,诸天应未如。

不知将锡杖,早晚蹑空虚。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翻译

璋公从未迈出寺院门槛,众多树木环绕着他的深居之所。
他发誓要抄写所有佛经,目标是超过万卷之多。
挥笔时惊散了林中的喜鹊,磨墨声惊动了池中的鱼儿。
他吟诵着四句佛经真言,笔下翻译着来自五天竺的典籍。
傍晚时分在竹影中敲响钟声,初开的桐花下汲取清水。
雨后的湿气滋养着僧衣和食具,香炉的烟雾飘满了整个庭院。
这里每日都如此清静无为,这样的景象连天界也未必能及。
不知他何时会手持锡杖,腾空而起步入虚空之中。

注释

璋公:指一位高僧或修行者。
不出院:不曾离开寺院。
群木:众多树木。
深居:隐居的地方。
一切经:佛教中指全部的佛经。
万卷:形容抄写的佛经数量极多。
馀:多出,超过。
挥毫:挥笔书写。
散林鹊:惊飞林中的鸟鹊,形容书写动作的影响力。
研墨:磨墨。
警池鱼:惊动池塘中的鱼,形容研墨声音之大。
四句偈:佛经中的一种简短教义,常为四句。
字译:文字翻译。
五天书:指印度(古称五天竺)的佛学经典。
鸣钟:敲响寺钟。
竹阴晚:傍晚时分竹林的阴影。
汲水:打水。
桐花初:桐树花开之初。
雨气:雨后的湿润气息。
润:滋润。
衣钵:僧人的袈裟和饭碗,代指僧侣身份。
香烟:焚香产生的烟。
庭除:庭院。
此地:这个地方。
日:每日。
清净:清静无为。
诸天:天界,泛指神灵居住的地方。
锡杖:僧人携带的法器,有禅杖之意。
早晚:何时。
蹑空虚:腾空而起,比喻得道高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璋公的高僧在闭关修炼、誓写一切经书的情景。开篇“璋公不出院,群木闭深居”两句,设定了一个幽静而封闭的空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世外的氛围。“誓写一切经,欲向万卷馀”表达了璋公对佛法的执着与渴望,将要写尽所有的经书,追求知识和智慧的极致。接下来的“挥毫散林鹊,研墨警池鱼”则形象地展示了写经时的生动场景,鹊鸟因惊吓而飞起,池中鱼儿也被搅扰,显示了璋公专注且用力的态度。

诗中的“音翻四句偈,字译五天书”可能是在说璋公在诵读佛偈,并将其深义翻译成世间的文字,以普及众生。紧接着,“鸣钟竹阴晚,汲水桐花初”则转入了对自然之美的描绘,钟声、竹荫、晚风,还有初夏的桐花和汲取清泉的景象,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意境。

“雨气润衣钵,香烟泛庭除”两句,更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达了璋公在这片净土中的平和与喜悦。诗歌最后,“此地日清净,诸天应未如。不知将锡杖,早晚蹑空虚”,则表达了一种对现世安宁的满足,以及对未来某种精神追求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璋公写经、修行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俗、寻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宗教生活。岑参以其特有的笔法,将这种境界描绘得生动传神,让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清净而又充满诗意的气息。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佐郡思旧游

幸得趋紫殿,却忆侍丹墀。

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平生恒自负,垂老此安卑。

同类皆先达,非才独后时。

庭槐宿鸟乱,阶草夜虫悲。

白发今无数,青云未有期。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和刑部成员外秋夜寓直寄台省知己

列宿光三署,仙郎直五宵。

时衣天子赐,厨膳大官调。

长乐钟应近,明光漏不遥。

黄门持被覆,侍女捧香烧。

笔为题诗点,灯缘起草挑。

竹喧交砌叶,柳亸拂窗条。

粉署荣新命,霜台忆旧僚。

名香播兰蕙,重价蕴琼瑶。

击水翻沧海,抟风透赤霄。

微才喜同舍,何幸忽闻韶。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奉送李宾客荆南迎亲

迎亲辞旧苑,恩诏下储闱。

昨见双鱼去,今看驷马归。

驿帆湘水阔,客舍楚山稀。

手把黄香扇,身披莱子衣。

鹊随金印喜,乌傍板舆飞。

胜作东征赋,还家满路辉。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饯王岑判官赴襄阳道

故人汉阳使,走马向南荆。

不厌楚山路,祗怜襄水清。

津头习氏宅,江上夫人城。

夜入橘花宿,朝穿桐叶行。

害群应自慑,持法固须平。

暂得青门醉,斜光速去程。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