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为王阮亭题余氏女子绣高唐神女图

琵琶峰下,云雨台边,似曾亲见瑶姬。

缥缈氤氲,宛如荐枕当时。

只是先王曾幸,怎襄王、梦里重思。

些个事,教针神代揣,欲绣还疑。

莫问去来何意,更搴帱请御,整佩还持。

但问图中,一行绮语谁题。

好从色丝黄绢,想拈针、少女风姿。

恰称得,犊车人、绝妙好辞。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鉴赏

这首《声声慢》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为王阮亭题写的一首词,专门为了赞美一幅描绘高唐神女的女子刺绣作品。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对古代神话人物瑶姬的追忆与赞美。

词的开篇“琵琶峰下,云雨台边”,以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仿佛瑶姬就在这山水之间,让人不禁联想到她的飘渺与美丽。接下来的“似曾亲见瑶姬”一句,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瑶姬的怀念之情。

“缥缈氤氲,宛如荐枕当时”通过“缥缈氤氲”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瑶姬的神秘与超凡脱俗,同时将她与“荐枕”联系起来,暗示了她与人间的某种关联或情感。接下来的“只是先王曾幸,怎襄王、梦里重思”则借用了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的故事,表达了对瑶姬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瑶姬与先王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

“些个事,教针神代揣,欲绣还疑”这一句,巧妙地将神话故事与现实中的刺绣艺术相结合,通过“针神”这一角色,表达了对瑶姬故事的传承与对刺绣技艺的尊重。最后,“莫问去来何意,更搴帱请御,整佩还持”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瑶姬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但问图中,一行绮语谁题”将话题转向了那幅描绘高唐神女的刺绣作品,引出了对作品本身及其背后故事的思考。接下来的“好从色丝黄绢,想拈针、少女风姿”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创作这幅作品的少女形象,以及她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

最后一句“恰称得,犊车人、绝妙好辞”巧妙地将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创作相连接,通过“犊车人”这一角色,表达了对这幅作品及其创作者的高度评价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寓意与美学价值。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巧妙的结构安排,不仅赞美了高唐神女的美丽与神秘,也表达了对艺术创作及其背后故事的深深敬仰与赞美。

收录诗词(238)

董以宁(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字:文友
  •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相关古诗词

庆清朝慢.为王阮亭题余氏女子绣西施浣纱图

浪溅轻绡,烟浮素缕,若耶彷佛堪寻。

溪畔浣纱人在,倚徙花阴。

秋波接春水,更临风、却似慢沉吟。

还恐被、风吹欲湿,小束双襟。

绮窗内,绣床畔,念此时眉际,未有愁侵。

只想苏台月晓,香径春深。

自与大夫别后,可曾重捧旧时心。

多应向、水晶帘下,几度停针。

形式: 词牌: 庆清朝 押[侵]韵

双双燕.为王阮亭题余氏女子绣柳毅为洞庭龙女传书图

马蹄惊处,见牧羊龙女,风鬟雨鬓。

手持双鲤,嘱向书生传信。

还把鲛绡微揾,似欲拭、泪珠相赆。

休言别语殷勤,绣不出来声韵。垂问。

依稀若应,宛斜睇双眸,将人细认。

还宫奏乐,筵畔料还低瞬。

日后终谐姻分,笑濯锦、小儿空聘。

此时此际如何,愿得神丝再翻。

形式: 词牌: 双双燕

孤鸾.夜泊江干,赋得梦回时酒醉后思量着

醉乡堪徙。正李白为侯,刘伶为帝。

乞得酒泉,我欲移家去矣。

道遇卢生相揖,又拉入、邯郸枕里。

谓我愁城三匝,到此堪回避。忽移时画角驱蝴蝶。

更欲度醉乡,大江阑止。猛看江头月,映澈芦花尾。

回想佳人何处,依旧是、愁城千里。

再去苍茫难问,被三闾调戏。

形式: 词牌: 孤鸾

八节长欢.折花送邻女

镇日花间。爱他新萼,饮露欺烟。

低攀防压鬓,远折怕移莲。

还愁惊起春禽梦,颤春风、纤手堪怜。

曾送邻家姊妹,楷字题笺。更凭小婢传言。

将泉洒、莫教半晌花蔫。

插向胆瓶中,须顾盼,念他短命红颜。

新妆罢,聊摘他、衬贴香钿。

但留得、一枝并蒂,折来自供屏前。

形式: 词牌: 八节长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