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彦明致乐堂

高堂有寿母,黄发映儿齿。

天方畀修龄,康宁燕多祉。

怡然人子心,何物堪伦比。

和气为愉色,皆自深爱始。

郁穆涵春风,融怡妙天理。

此是谓至乐,乐则焉可已。

再拜为献言,忠养极娱侍。

随时换轻煖,每侍进修瀡。

初非假外内,至乐皆在此。

况能以志养,先意而承旨。

蚶鲊故自珍,欢不如菽水。

有时平反归,儿喜亲亦喜。

吾以名吾堂,致乐义最美。

试看纪孝行,昔曾今日史。

会有邦人士,升堂奉醇醴。

俾尔登期颐,俾尔宜孙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画面,通过描述对长寿母亲的敬爱与关怀,展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孝道精神。诗人牟巘以“致乐堂”为题,赞美了家庭中传递的快乐与和谐,以及通过孝顺与关爱所获得的至高之乐。

诗中首先提到高堂上的寿母,黄发映照着儿孙的牙齿,象征着家族的传承与延续。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母亲长寿的祝福,希望她能够享受安康与幸福。通过“怡然人子心”,诗人强调了子女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这种情感源自于内心深处的爱。

进一步地,诗人描绘了家庭中的和气与融洽,比喻为春风般的温暖,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与支持的天理。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层面的滋养,即“至乐皆在此”。诗人还提到了通过内心的意愿与行动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与孝顺,如适时更换衣物以适应季节变化,以及在长辈需要时提供帮助。

最后,诗人以史彦明致乐堂为例,强调了孝行的重要性,并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并实践这种美德。他设想了将来有人在致乐堂举行宴会,庆祝长辈的百岁寿辰,同时祝愿他们能够子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家庭美德的颂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和对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侍辂院叔过山庐意行甚适夜过半乃知醉卧山中而亲友或去或留因借渊明时运暮春篇一笑(其一)

宿戒亲友,蓐食诘朝。携幼偕往,历览江郊。

鸣吭在谷,时云在霄。灼灼桃华,青青麦苗。

且行且扶,且憩且濯。桥有危蹑,湖有遐瞩。

古人惜春,常苦不足。又一月多,何如其乐。

狷者隐沦,狂者咏沂。千载彭泽,异致同归。

匪怨匪荒,天趣发挥。大阮静渊,心慕以追。

暑嬉我林,夕偃我庐。或醉或逃,听客所如。

林堕片月,室耿残壶。一笑成诗,良非起予。

形式: 四言诗

侍辂院叔过山庐意行甚适夜过半乃知醉卧山中而亲友或去或留因借渊明时运暮春篇一笑(其二)

摩肩趋利,市门之朝。夷然抱关,市也亦郊。

一念静躁,悬隔壤霄。旱火禾焚,实焮我苗。

饮冰内热,其何能濯。大播眯昧,近或弗瞩。

我有至境,反观内足。寂寞宽閒,自得其乐。

茫茫禹迹,海岱淮沂。游子倦矣,故乡如归。

牛羊在野,举肱一挥。既入其苙,夫又何追。

八荒我闼,天地我庐。六凿何有,一席晏如。

西风篱落,剥枣断壶。静以观复,闭户者予。

形式: 四言诗

山水图

凝尘不去鼠行几,划见巨然与千里。

修眉拂略远意开,碎点孤烟树如荠。

髯龙郁郁新翠摇,我觉郑公殊妩媚。

悬知自是栋梁具,岁晚霜雪须饱试。

旧闻北岳钟冱寒,长松造天冰裂地。

苍皮玉骨不受冻,礧砢千丈世绝拟。

谁能为我试貌取,奇姿伟状来眼底。

张君平生饫所见,雅复爱此秀而美。

虽然莫作差池观,老壮险夷同一致。

形式: 古风

凤凰山涧石图

南湖山人小戏剧,夜半钧天闻拊击。

音节疏宕凤起舞,至今笋簴遗枞业。

君来访古用此时,地老天荒何处觅。

矻矻渡尽涧与冈,确荦径微予趾棘。

重华忽已三千载,凤鸟一去无消息。

石兮石兮奈尔何,搔首湖漘徒伫立。

群仙拍手相劳苦,但知簸空吸寒碧。

殷勤问翁今何如,方瞳炯炯映丹颊。

颇记三生石上无,读书双趺雨苔涩。

归来举似翁一笑,飞鸿踏雪那可忆。

子其为我谢群仙,不妨天游复八极。

袖中行记真画图,留向人间作奇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