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綵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悯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煮。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和弟弟苏辙告别,转眼间已过了七个端午节。
身体虽被彩线牵系,心中却满是离别的苦涩。
今年我骑马而来,只为度过佳节日夜思念。
孩子们因我的到来而欢喜,他们准备了衣服和鸡肉米饭。
水饼让我怀念家乡,饭筒又让我想起困苦的生活。
本想借酒浇愁,希望能畅谈西川的旧事。
谁料竟是为官之人,每日只能在酒糟中挣扎。
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去古寺寻访禅宗高僧。
高深的谈论交付给梁罗,诗歌的韵律传授给阿虎。
回家后一起欢笑,以此缓解长久的不和谐。

注释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
端午: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
綵丝:彩色丝线,用于装饰或象征牵挂。
昌歜:古代的一种苦菜,象征苦涩心情。
匹马:一人骑马。
鸡黍:鸡肉和黄米饭,指家常便饭。
水饼:一种面食,可能指粽子。
饭筒:古代盛饭的器具,这里代指生活。
糟曲:酿酒剩下的渣滓,比喻困苦环境。
古刹:古老的寺庙。
禅祖:佛教禅宗的祖师。
梁罗:可能是朋友的名字。
阿虎:可能是孩子的名字。
长龃龉:长期的不协调或矛盾。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他与朋友子由在端午节相聚的情景。诗中不仅有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更蕴含着对友情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表达了诗人与子由自别后每逢端午都要相聚的约定。"身随綵丝系,心与昌歜苦"则透露了诗人虽然身体处于束缚,但心灵仍与远方的朋友相连,共同感受着生活的辛酸。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显示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在端午这样的好日子里,对时间的珍惜。"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则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诗人被乡亲们所喜爱,收到了他们送来的节日礼物。

水饼和饭筒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这里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则是诗人希望借酒浇愁,同时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通过创作来抒发情感。

最后几句"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煮。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展示了诗人对官方职务的不满,以及他带着三个孩子去寻找心灵的指引,同时通过诗歌和文学的交流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特有的豪放与自在,不仅是在写景,更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一)

知君念我欲别难,我今此别非他日。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

三年磨我费百书,一见何止得双璧。

愿君亦莫嗟留滞,六十小劫风雨疾。

形式: 古风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二)

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

水南卜筑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

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

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

形式: 古风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其三)

两翁归隐非难事,惟要传家好儿子。

忆昔汝翁如汝长,笔头一落三千字。

世人闻此皆大笑,慎勿生儿两翁似。

不知樗栎荐明堂,何以盐车压千里。

形式: 古风

初别子由至奉新作

双鹊先我来,飞上东轩背。

书随好梦到,人与佳节会。

一欢难把玩,回首了无在。

却渡来时溪,断桥号浅濑。

茫茫暑天阔,霭霭孤城背。

青山眊氉中,落日凄凉外。

盛衰岂我意,离合非所碍。

何以解我忧,粗了一事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