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弟示诗一轴走笔答之

昔与伯氏吟,青铜照人发。

今又读君诗,寒冰彻人骨。

时时探古趣,往往到月窟。

清济流不休,终期至溟渤。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翻译

昔日与伯氏共吟诗歌,青铜器的光泽映照着我们的头发。
如今再次阅读你的诗篇,如寒冰刺骨深深触动内心。
常常探寻古人的趣味,探索诗歌中的深邃世界。
清澈的济水滔滔不绝,我期待着最终流入广阔的海洋。

注释

昔:过去。
伯氏:朋友或尊称。
青铜:古代金属,泛指有光泽的金属。
照:照射。
发:头发。
今:现在。
君:对对方的尊称。
寒冰:极冷的冰。
彻:穿透。
骨:骨头,这里比喻内心。
古趣:古代的趣味,意蕴。
往往:常常。
月窟:月亮的洞穴,比喻诗歌的意境深远。
清济:清澈的济水,可能指一条河流。
流不休:持续流淌不停歇。
终期:最终期望。
溟渤:大海,这里指文学的广大领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刘弟示诗一轴走笔答之》。诗中,诗人回忆起过去与友人伯氏一同吟诗的时光,那时青铜器映照着他们的容颜,显得诗意盎然。而今读到刘弟的新作,却感到其中的意境如同寒冰般透骨,引人深思。

诗人赞赏刘弟的诗歌常常能探寻古人的意趣,甚至引领读者进入如月光下的神秘世界。他以“清济流不休”比喻刘弟的才情不断流淌,表达了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同时也预示着刘弟的诗路将会像黄河的清流一样,最终汇入大海,成就非凡。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和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刘秀才归河内

君家太行下,应复近苏门。

河气知寒早,岚烟觉暮昏。

犬鸣林外火,笛响月中村。

久作山阳客,逢人为寄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刘泾州以所得李士衡观察家号蟾蜍砚其下刻云天宝八年冬端州刺史李元德灵卵石造示刘原甫原甫方与予饮辨云天宝称载此称年伪也遂作诗予与江邻几诸君和之

砚如刳蟆腹如月,又若剖瓢萌强发。

镌题天宝年造之,刺氏李元传自越。

刳蟆剖瓢我莫分,称载作年初辩君。

君虽能辩犹曰宝,宝兹伪物吾何云。

仰天大笑饮君酒,砚真砚伪休开口。

愿封漆匣还与侯,请共江翁独持守。

形式: 古风

刘牧殿丞通判建州

平生交游少,海内寡与期。

识君且恨晚,一见已将离。

人言何嗟别,曾此非旧知。

借曰匪我旧,亦既接音词。

譬彼空林鸟,止息偶同枝。

忽有振翮去,尚尔鸣声悲。

我今临流送,安顾俗所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刘原甫观相国寺净土杨惠之塑像吴道子画又越僧鼓琴闽僧写真予解其诧

吾侪来都下,将踰三十春。

不闻此画塑,想子得亦新。

兹寺临大道,常多车马尘。

设如前日手,晦昧已惑人。

曷分今与古,曷辩伪与真。

闽缁图凤姿,越释弹龙唇。

但知五彩烂,徒谓五音淳。

熟识商声高,孰惊眸子神。

不能评谱品,索玉翻得珉。

二君才调高,言若羽翮振。

将令寻常工,千岁传不泯。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