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廿二日西馆雨中作

西馆萧然拥罽裘,浑无桃李似潘侯。

路多绿竹遮栏雨,池有残荷掩映秋。

蛮獠讴歌逢乐岁,江湖风景忆扁舟。

衣冠到底为身累,秪慕逍遥寄一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西馆空荡无人,只拥着毛皮衣物,仿佛潘侯宅院没有桃李盛开。
沿途绿竹繁茂,遮挡了雨水,池塘边残荷凋零,映衬出秋天的景色。
蛮獠们在丰收之年欢歌,令我怀念江河湖海的扁舟生活。
官场的衣冠终究成了束缚,我只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寄情于山丘之间。

注释

西馆:空荡无人的馆舍。
萧然:冷清、寂静。
罽裘:毛皮衣物。
浑无:完全没有。
桃李: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
潘侯:泛指有才华但不显赫的人物。
路多绿竹:路上绿竹茂盛。
遮栏雨:遮挡风雨。
池有残荷:池塘中残存的荷花。
掩映秋:与秋天的景色相映成趣。
蛮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讴歌:唱歌。
乐岁:丰收之年。
扁舟:小船,常用来象征隐居生活。
衣冠:指官场的礼服和帽子,代指官场生活。
为身累:成为束缚。
秪慕:只向往。
逍遥:自由自在。
一丘:一亩山丘,象征隐居之地。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个秋雨中的静谧景象,诗人在西馆中感受着萧瑟的气氛,身穿厚重的罽裘,以对抗外面寒冷的雨意。"浑无桃李似潘侯"一句,则是通过对古代美男子潘安仁和宋玉的形容,暗示周围景致虽然荒凉,但仍有着不为人知的美丽存在。

接下来的两句"路多绿竹遮栏雨,池有残荷掩映秋"更深入地描绘了雨中的自然风光。绿竹随风摇曳,遮挡着细雨,形成一道道自然的屏障;而池中残荷,则在秋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凄清。

第三、四句"蛮獠讴歌逢乐岁,江湖风景忆扁舟"转而表现了诗人对于远方异域文化的向往,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蛮獠"指的是古代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歌谣在这里象征着一种自由自在的情感状态;而"江湖风景忆扁舟"则是诗人心中对于流动生活和自然美景的怀念,"扁舟"特指古代的一种船只,常与文人墨客游历有关。

最后两句"衣冠到底为身累,秪慕逍遥寄一丘"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纷争和物质负担的厌倦,以及对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这里的"衣冠"象征着官场和仕途的沉重压力;而"秪慕逍遥寄一丘"则是诗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心灵的栖息之所,实现精神上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雨中西馆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远方异域文化和自然美景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深切愿望。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九华山

扁舟重过九青莲,极目空明思浩然。

可是画工烦刻画,只因山骨偶枝骈。

风高迥认龙腾海,云散初疑剑插天。

剩采太湖嵌孔石,南窗排列伫飞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二湘

斯文常绝息,二子振波澜。

旧国清风在,荒阡古木残。

苍苔生閟宇,斜日下长竿。

求福今无数,不将陈蔡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入万家园

行尽东南郡,重来访旧居。

此心能有止,他境更谁如。

入径看生笋,临池想跃鱼。

仍贪田舍乐,植杖劝芸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入山三首(其二)

路出西林兴倍长,轻衫短盖入秋阳。

层崖蔽日多清影,深谷迷人有异香。

访古不辞穿绝磴,参禅直为遍诸方。

此身似是辽东鹤,偶逐飞云到故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