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其二)

凡地修圣道,果地习凡因。

恒行无所践,常度无度人。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颂(其二)》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智慧。

首句“凡地修圣道”,意味着在世俗的生活中,人们应当追求超越世俗的神圣之道。这里的“凡地”指的是平凡的生活环境或日常状态,“圣道”则代表了高尚的道德准则、精神追求或宗教信仰。这句话鼓励人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要不断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

次句“果地习凡因”,进一步阐述了因果循环的自然法则。这里的“果地”可以理解为结果或最终的状态,“凡因”则是指平凡的起始原因。这句话暗示了任何结果都有其相应的起因,即便是看似平凡的行动或选择,也蕴含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它强调了个人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谨慎行事,因为每一行为都可能影响到未来的状态。

后两句“恒行无所践,常度无度人”,则表达了持续不断地实践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第一句“恒行无所践”意味着持续不断地行动,但并不局限于已知的路径或方法,而是探索未知,勇于尝试新的事物。这鼓励人们在修行或生活中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被传统观念或既定规则束缚,勇于探索和创新。

第二句“常度无度人”则强调了自我超越和帮助他人的双重意义。这里的“度”既可以理解为度量、尺度,也可以引申为超越、提升。这句话意在表达,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也要以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去影响和帮助他人,共同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它体现了佛教中“自利利他”的思想,即个人的修行不仅是为了自身的解脱,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他人。

综上所述,《颂(其二)》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人生修行、因果循环、自我超越以及助人为乐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宇宙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大乘赞十首(其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色声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盘法食常饱。

形式: 六言诗

大乘赞十首(其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馀。

形式: 六言诗

大乘赞十首(其三)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閒,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

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形式: 六言诗 押[翰]韵

大乘赞十首(其四)

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功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遮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

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形式: 六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