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赞十首(其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馀。

形式: 六言诗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自我认知、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以及解脱之道。诗人通过“妄身”与“影”的比喻,阐述了身心合一、虚实同源的道理。指出“身”与“影”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空幻的存在,强调了“一”与“无”的相对性,以及存一舍一的相对性,最终导向真理的领悟。

接着,诗人以梦境与觉醒的对比,揭示了意识状态的相对性和虚幻性,指出觉与梦并无本质区别,都在相对的状态中显现。进一步,诗人批判了对圣凡之分的执着追求,认为这种行为如同在生死轮回中沉浮,未能真正触及解脱的本质。

最后,诗人提出“动静两亡常寂”的观点,即在动与静、有与无之间寻找一种超越性的存在状态,与“真如”(佛教中表示宇宙真理或本体的概念)相契合。并指出,众生与佛并非本质上的不同,真正的解脱在于认识到这一不二性,最终达到“究竟无馀”的境界,即彻底的觉悟与解脱。

整首诗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读者探索自我、理解宇宙真理,并寻求超越世俗束缚的智慧之路。

收录诗词(40)

宝志(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大乘赞十首(其三)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閒,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

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形式: 六言诗 押[翰]韵

大乘赞十首(其四)

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功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遮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

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形式: 六言诗

大乘赞十首(其五)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

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功夫。

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

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

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形式: 六言诗

大乘赞十首(其六)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形式: 六言诗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