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太真碑

衮衣华藻刻坚珉,下马来寻剥藓痕。

断画岂如弦可续,阙文犹冀石能言。

鬣村故址今仍在,螭首遗踪碎莫存。

欲较智愚三十里,又飞丝鞚过前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龙袍绣满了华丽的图案,我下马寻找古老的剥蚀痕迹。
断裂的线条无法像琴弦那样修复,残缺的文字还期待石头能诉说过往。
过去的村落遗迹如今依然可见,但螭首的痕迹已破碎难寻。
想要在这三十里的智慧与愚昧之间分辨,我又策马越过前方的小村庄。

注释

衮衣:古代帝王的礼服,绣有龙纹。
华藻:华丽的装饰,比喻繁复的图案。
坚珉:坚硬的玉石,象征珍贵和持久。
剥藓痕:指岁月侵蚀留下的痕迹,如苔藓剥落。
断画:残缺的线条或图像。
弦可续:比喻事物可以修复或连接。
阙文:缺失的文字。
石能言:古人认为石头能记录历史,这里比喻石头上的铭文能传达信息。
鬣村:古代村落的别称,可能以动物形象命名。
螭首:古代建筑中的龙首装饰。
丝鞚:马缰绳,代指马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朱翌创作的《读刘太真碑》,通过对古时碑文的阅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

"衮衣华藻刻坚珉,下马来寻剥藓痕。"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骑士在辽阔的野外下马寻找古代碑文遗迹的情景。“衮衣”指的是古代官员所穿的服饰,这里象征着古人的风采;“华藻刻坚珉”则是对碑文装饰与内容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向往。下马寻找意味着诗人不仅是在欣赏这些遗留下的文字,更是在追寻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智慧。

"断画岂如弦可续,阙文犹冀石能言。" 这两句通过对比来强调历史记载的脆弱性和重要性。“断画”指的是已经损毁不完整的图画,“岂如弦可续”则是说像断了的琴弦一样,虽然可以修补但已失去原有的完美。而“阙文犹冀石能言”表达了即便是残缺的文字,也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历史的教训和智慧,就如同石头虽然沉默却蕴含着古老的故事。

"鬣村故址今仍在,螭首遗踪碎莫存。"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已经荒废的村庄和一只蛇形饰物(螭首)的遗迹。尽管村落的旧址还在,但蛇形饰物却已无法寻觅。这两者之间的对比,象征着时间流逝下的一切都会消散,只有那些坚固的文化遗产才可能留存下来。

"欲较智愚三十里,又飞丝鞚过前村。"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进一步探索智慧与愚昧之间差异的愿望,并且不满足于目前所知,希望能够像骑着马、挥动马缰一样,跨越更远的距离去寻找答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碑文的阅读,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智慧的追求和尊重,以及对文化传承脆弱性的深刻认识。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轿中坐睡

饱食登长道,箯舆枕臂眠。

鼻间真栩栩,腹外亦便便。

徙倚两竿竹,咍台四仆肩。

忽然成小憩,放手即醒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陪董令升西湖阅竞渡(其一)

驰波斗舰疾轻鸿,歌鼓喧天保岁丰。

直面北风吹雨过,卷帘斜日照楼红。

吴儿戏水用长技,太守行春如醉翁。

社稷中兴岂无日,群鱼跃水正飞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陪董令升西湖阅竞渡(其二)

行乐何妨纵水嬉,劝耕犹喜及花时。

风和官柳未飘絮,绿满园桑无附枝。

训练指麾谈笑里,清凉潇洒古今宜。

西溪雨足归舟稳,会送高帆入凤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方允迪

山阴兴尽晚船催,猿鹤欢迎入翠微。

为信在山名远志,便令满箧寄当归。

一床独设空诸有,三径就荒知昨非。

更赖仲容贤莫敌,竹林从此倍光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