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其五十九)

死竟土底眠,生时土上走。

死竟不出气,生时不住口。

早死一生毕,谁论百年后。

召我还天公,不须尽出手。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这首诗以一种幽默而深刻的方式探讨了生死与存在的主题。王梵志通过对比“死”与“生”的状态,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首先,“死竟土底眠,生时土上走。”这两句描绘了死亡与生命的状态。死后,人归于尘土,沉睡在地下;活着时,则在大地上奔走。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土”作为连接生死的媒介,暗示了生命的循环与归宿。

接着,“死竟不出气,生时不住口。”进一步对比了死与生的特点。死后的状态是静默无声的,不再有任何呼吸或言语;而活着的人则滔滔不绝,永不停歇。这不仅反映了生命的活跃与语言的丰富,也暗含了对言语与行动的反思。

“早死一生毕,谁论百年后。”这两句表达了对生死的超脱态度。诗人认为,如果能尽早解脱,结束生命,那么一切烦恼都将终结,不必担忧百年之后的事情。这种观点体现了对现世生活的淡然和对解脱的渴望。

最后,“召我还天公,不须尽出手。”诗人似乎在呼唤着某种力量,希望被引领回到天庭,暗示了对超越世俗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天公”可能象征着更高的存在或命运的主宰,而“不须尽出手”则表明了对命运的顺从与接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探讨了生死、存在与解脱的主题,展现了王梵志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353)

王梵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 籍贯:卫州黎阳

相关古诗词

诗并序(其六十)

行善为基路,偷盗五不作,耶咩五不当。

不解谗朝廷,不解佞君王。

不能行左道,于中说一伤。

一直逢阎天,尽地取天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诗并序(其六十一)

前业作因缘,今身都不记。

今也受苦拙,未来当富贵。

不是后身奴,来生作事地。

不如多温酒,相逢一时醉。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六十二)

少年何必好,老去何须嗔。

祖公日日故,孙子朝朝新。

祇道人祭鬼,何曾鬼祭人。

暂来何须去,知我是谁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诗并序(其六十三)

悲喜相缠绕,不许暂踟蹰。

东家比葬地,西家看产图。

生者歌满路,死者哭盈衢。

循环何太急,槌凿相催驱。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