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守魏观

生不能王败而走,遗基岂复为鬼有。

都水行司地合迁,青燐黑胜散如烟。

浚锦帆泾规水利,利民之外无他意。

以此受谮僇其身,巷以哭者苏州民。

哭太守,太守生,礼行乡饮酒。太守死,谁与订经史。

课绩空为天下先,悔而归葬骨已沦重渊。

不如前人事苛刻,全受全归陈烙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严遂成对苏州守魏观的深切悼念和对其政绩的评价。诗中通过对比魏观与前人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魏观的敬仰之情。

首句“生不能王败而走”,以一种悲壮的口吻,表达了魏观即使在失败之时也不愿放弃,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愿逃亡。接着,“遗基岂复为鬼有”则暗示了魏观的功绩将被后人铭记,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

“都水行司地合迁,青燐黑胜散如烟”两句描绘了魏观在水利建设上的贡献,他的努力如同烟雾般弥漫,影响深远。接下来,“浚锦帆泾规水利,利民之外无他意”进一步强调了魏观的政绩不仅在于水利建设,更在于惠及民生。

“以此受谮僇其身,巷以哭者苏州民”揭示了魏观因受到谗言而遭受不公对待,最终导致悲剧发生,苏州百姓为此痛哭流涕。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魏观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哭太守,太守生,礼行乡饮酒。太守死,谁与订经史。”这两句表达了对魏观生前礼仪的尊重以及对他去世后的怀念,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在魏观死后,谁还能继续整理历史文献,传承文化?

“课绩空为天下先,悔而归葬骨已沦重渊。”这里诗人感叹魏观的政绩虽先于天下,但最终却未能善终,归葬之地也已沉入深渊,充满了对魏观命运的惋惜。

最后,“不如前人事苛刻,全受全归陈烙铁。”诗人通过对比,指出魏观对待百姓的态度比前人更为仁慈,希望后人能学习魏观的宽容与善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整首诗通过对魏观生平事迹的回顾和评价,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守官的深深敬意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83)

严遂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字:崧占(一作崧瞻)
  • 号:海珊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724

相关古诗词

刘学士三吾

春夏榜,南北榜。南有私,北无党。

空持朝鲜玳瑁笔,等之敝帚千金享。

然而六十一人中,讵皆有文在其掌。

琮也善易不善著,翰苑当阨知不知。

八十老者戍边死,坐右燕王左太子。

早知天命有所归,金陵城上燕南飞。

不如当时不力陈,无用丧师五十万,十族九族免涂碳。

周公成王本一家,事犹贤于新莽篡。

靖难功,谁酿成之坦坦翁。

形式: 古风

危学士素

司马迁生蔡邕死,关系存亡一代史。

有元实录录未曾,后妃传事逸无徵,幸向宫监馈饧饵。

挽起井中僧大梓,史不可死身不死。

小车赐宴诗后成,先忧之意答圣明,忽然东阁闻履声。

亡臣佐命满君侧,岂必人人文相国。

无城守功作余阙,安得和州享庙食。

呜呼责尔一死尔亦能,只恐真珈饮器没西僧,万古空图永穆陵。

形式: 古风

许祭酒存仁

象牙饰床安用之,白云为父仁山师。

师一再传守其说,按礼制冠白缨绖。

进讲洪范休咎徵,旋移官物取杭妾。

忌者因之击以舌,谓于师臣体有阙。

早知瘗死骨不收,不如不赦留韶州。

十年稽古侍君侧,少缓须臾俟祭极。

天与人归归不得,知言哉,刘丞直。

形式: 古风

宋文恪讷

危坐怒色含怒意,画工瞷之图献帝。

问其内讼过甚微,蹶者趋者碎茶器。

附火寒燎胁下衣,至肤始觉肤羹沸。

拊摩寿骨死犹未,一病再病命且既。

僵眠不听归私第,明朝学舍当丁祭。

文教肇开三百年,亦复应诏言修边。

边备实兵兵屯田,多用其言言可传。

其言可传行不得,若使上马去杀贼,隍中羌缚赵充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