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

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

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

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

乡邻铢两徵,坐逮空南亩。

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

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

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

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

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

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诗中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差异,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姓苦难和官府贪婪的愤慨之情。

首句“贱子昔在野”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自谦之态,“心哀此黔首”则透露出诗人对贫困人民的同情。接着“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描绘了即便是在丰收年份,百姓也不得温饱,更别提遇到水旱灾害的情况。这两句突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而后文“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则揭示了官府的贪腐和不作为导致的社会问题,即便不是所有官吏都有问题,但大多数已沦为灾难的根源。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等描述了农民生活的困顿,以及官府对此种情况的冷漠态度。

诗中还特别强调了时间背景“况是交冬春”,以及老弱之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是难以生存的情况。最后,通过“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徵,坐逮空南亩”等句子,批判了官府的暴行,以及农民因而陷入更深的困境。

诗人在最后几句中表达了对当权者自视为“民父母”的愤慨,并通过“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等字眼,强调自己虽然不才,但对于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与关切仍旧是真挚的。全诗末尾,“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则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内部矛盾和官员之间勾心的担忧,以及他希望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同为民请命、分忧的愿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深刻地揭示了宋代社会问题,特别是官府贪腐导致的农民困苦,以及诗人对于改革现状的迫切希望。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新花

老年少忻豫,况复病在床。

汲水置新花,取慰此流芳。

流芳秪须臾,我亦岂久长。

新花与故吾,已矣两可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蒙亭

隐者委所逢,在物无不足。

山林与城市,语道归一毂。

诗人论巨细,此指尚局束。

颇知区区者,自屏忍所欲。

孰识古之人,超然遗耳目。

岂于喧与静,趣舍有偏独。

命亭今何为,似乃畏惊俗。

至意不标揭,小名聊自属。

夏风檐楹寒,冬雪窗户燠。

春樊乱梅柳,秋径深松菊。

壶觞日笑傲,裙屣相追逐。

此乐已难言,持琴作新曲。

形式: 古风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其二)

泊船棠阴下,滩水清且浅。

回首望孤城,浮云一何缅。

久留非吾意,欲去犹缱绻。

驰心故人侧,一望三四反。

萧萧东堂竹,异日留息偃。

无恩被南国,疑此行当剪。

形式: 古风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其一)

始吾泊棠阴,三子不在舟。

今当舍之去,三子还远游。

茫然千里水,今见荻花洲。

俛仰换春冬,纷纷空百忧。

怀哉山川异,往矣霰雪稠。

登高一涕泗,寄此寒江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