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其一)

国有承祧重,人知秉哲尊。

清风来望苑,遗烈在东藩。

此日升缑岭,何因到寝门。

天高不可问,烟霭共昏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国家有重要的继承责任,人们深知尊重贤明的领导者。
清风拂过皇家园林,先人的功绩铭记在东方边疆。
今日他登缑岭高处,为何能来到祖先的寝宫门前。
天空高远无法询问,唯有烟霭迷茫,黄昏一片昏暗。

注释

承祧:指国家的世袭或继承权。
哲尊:指有智慧和威望的领导者。
望苑:皇家园林,代指朝廷。
遗烈:先人的功业或遗志。
缑岭:古代地名,可能指某位人物登临的地方。
寝门:古代帝王或贵族的陵墓或居所。
天高不可问:比喻问题深奥难解。
烟霭:雾气或烟尘。
昏昏:形容光线昏暗。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怀古之情和哲理思考的诗句。从字面上看,诗人表达了对国家传承和个人德行重视的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英雄事迹的缅怀之情。

"国有承祧重,人知秉哲尊"两句,既强调了国家延续的重要性,也突出了个人品格与智慧的崇高地位。这里的“承祧”指的是国家的传统和血脉相连的王朝继承,而“秉哲尊”则形容一个人手持智慧之杖,拥有尊贵的地位。

"清风来望苑,遗烈在东藩"两句,则转换了语境,从宏大的国家与个人崇高品德,转向自然景观中去寻找历史的痕迹。诗人借“清风”之助,眺望着古苑(可能是指某处古迹),并在东藩留下了英雄事迹的遗迹。

"此日升缑岭,何因到寝门"两句,似乎是在叙述一段行程。诗人今日登上了缑岭,这个地名很可能是虚构或隐喻,但却意外地来到了寝门。这一转折,不仅是空间上的,也许还暗示了心灵的某种触动。

最后两句"天高不可问,烟霭共昏昏"则又回到了一种哲学的思考。诗人面对高耸入云的苍穹,只能感慨于天地之大无边,无从询问;而眼前的世界,则被迷雾笼罩,难辨真伪。这两句,更像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化修养和历史情怀,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431)

徐铉(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江东谓之“韩徐”

  • 字:鼎臣
  • 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
  • 籍贯:广陵(今江苏扬州)
  • 生卒年:916年—991年

相关古诗词

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其二)

夏启吾君子,周储上帝宾。

音容一飘忽,功业自纷纶。

露泣承华月,风惊丽正尘。

空馀商岭客,行泪下宜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其三)

出处成交让,经纶有大功。

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

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其四)

甲观光阴促,园陵天地长。

箫笳咽无韵,宾御哭相将。

盛烈传彝鼎,遗文被乐章。

君臣知己分,零泪乱无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其五)

綵仗清晨出,非同齿胄时。

愁烟锁平甸,朔吹绕寒枝。

楚客来何补,缑山去莫追。

回瞻飞盖处,掩袂不胜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