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随行笠与蓑,未始散天和。

暖戏荒城侧,寒偎古冢阿。

数声牛背笛,一曲陇头歌。

应是无心问,朝廷事若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随行,从未远离自然的和谐。
在荒废的城市边缘嬉戏,寒冷时依偎在古老的坟冢旁。
几声牛背上悠扬的笛声,一曲来自田间的歌声。
想必他无暇关心,朝廷的事情怎么样了。

注释

随行:跟随前行。
笠:斗笠。
蓑:蓑衣。
始:开始。
散:远离。
天和:自然的和谐。
暖戏:在温暖中嬉戏。
荒城:荒废的城市。
侧:边缘。
偎:依偎。
冢:坟墓。
阿:此处指坟墓。
数声:几声。
牛背笛:牛背上吹的笛子。
陇头歌:田间地头的歌曲。
应是:想必是。
无心问:无暇关心。
朝廷事:朝廷的事情。
若何:怎么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牧童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画面。"随行笠与蓑"写出了牧童身着简朴的斗笠和蓑衣,与自然融为一体。"未始散天和"暗示了牧童心境平和,享受着大自然的和谐气息。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暖戏荒城侧,寒偎古冢阿",展现了牧童在荒凉城边嬉戏,在冷寂古墓旁取暖的场景,流露出他的孤独与自在。

"数声牛背笛,一曲陇头歌"进一步描绘了牧童的生活乐趣,他在牛背上吹笛,唱着山野之歌,充满了田园诗意。最后一句"应是无心问,朝廷事若何"则表达了牧童对尘世纷扰的疏离,他似乎并不关心外界的政治事务,只专注于自己的简单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牧童》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瓮牖吟

瓮破已甘弃,言收用有方。

用时须藉口,照处便安床。

不假轩窗力,能回日月光。

清平卧其下,自可比羲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知音吟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于身上觅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试砚

富贵傲人人未信,还知富贵去如何。

常观静处光阴好,亦恐闲时思虑多。

日出自然天不暗,风来安得水无波。

世间大有平田地,因甚须由捷径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试笔

心在人躯号太阳,能于事上发辉光。

如何皎日照八表,得似灵台高一方。

家用平康贫不害,身无疾病瘦何妨。

高吟大笑洛城里,看尽人间手脚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