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

天门采石尚嶙峋,一代兴亡此地亲。

云拥白龙来戍垒,日随青盖落江津。

常王戈甲先登阵,花将须眉骂贼身。

犹是南京股肱郡,凭高怀往独伤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太平》,是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诗中描绘了对历史变迁与英雄气概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繁华之地的怀念。

首联“天门采石尚嶙峋,一代兴亡此地亲”,以天门山的险峻景象起笔,暗示历史的沧桑巨变,仿佛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兴衰更迭。这里的“采石”可能是指古代采石场,象征着历史的痕迹和变迁。

颔联“云拥白龙来戍垒,日随青盖落江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比喻历史的进程。白龙象征着守护的力量,云拥白龙则暗示着历史的守护者或英雄的到来;而日随青盖落江津,则可能是借指英雄的离去或历史的终结,青盖可能代表某种权威或领袖的标志。

颈联“常王戈甲先登阵,花将须眉骂贼身”,描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常王戈甲先登阵,意味着英雄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花将须眉骂贼身,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英雄们的豪情壮志和对敌人的蔑视。

尾联“犹是南京股肱郡,凭高怀往独伤神”,表达了对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怀念之情。南京作为“股肱郡”,曾是国家的重要支撑点,如今站在高处回望过去,心中难免会涌起深深的感慨和哀伤。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和对英雄气概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辉煌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蟂矶

下接金山上小孤,一矶中立镇芜湖。

千年形势分南极,万里梯航达帝都。

岭色远浮黄屋纛,江风寒拂白头乌。

高皇事业山河在,留得奎章墨未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江上(其一)

清霜覆芦花,秋向江岸白。

青山矗江天,飞鸟去无迹。

行行独愁思,今为远行客。

晨樵水上峰,夜钓矶边石。

酌水复烹鱼,可以供日夕。

且此恣盘桓,安能守阡陌。

江风吹回波,垂钩鱼不上。

岁旱耕山田,抱瓮禾不长。

閒来走矶下,轻舟驾两桨。

何处是新洲,日入秋砧响。

闻有伐荻人,欣然愿偕往。

恐复非英流,空结千龄想。

形式: 古风

江上(其二)

江上传夕烽,直彻燕南垂。

皆言阳师来,行人又奔驰。

一鼓下南徐,遂拔都门篱。

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

几令白鹭洲,化作昆明池。

于湖担壶浆,九江候旌麾。

宋义但高会,不知兵用奇。

顿甲坚城下,覆亡固其宜。

何当整六师,势如常山蛇。

一举定中原,焉用尺寸为。

天运何时开,干戈良可哀。

愿言随飞龙,一上先于台。

形式: 古风

久留燕子矶院中有感而作

寄食清江院,从秋又涉冬。

水侵慈姥竹,风落孝陵松。

野宿从晨钓,山居傍夕烽。

相逢徐孺子,多谢郭林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