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

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年轻的美女骑着马,带着美酒在渭城欢歌。
帘前的柳絮让人惊讶春天已近尾声,头上的花朵却无能为力抵挡衰老。
醉酒后,湿漉漉的头巾散发着香气,月光下归途身影摇曳。
何时才能再见绿珠吹笛的景象?想把那斜阳般的红艳插在黑色的罗衣上。

注释

二八:指女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古代以双数代表成年。
佳人:美丽的女子。
细马:形容马匹娇小或马具精致。
十千:形容美酒之多,古代常用‘十千’表示极多。
渭城:古地名,今陕西西安附近。
帘前:窗户前面。
惊:感到惊讶。
春晚:晚春时节。
花枝:头上的装饰物,如花束。
露湿:被露水打湿。
醉巾:喝醉后用来擦拭的头巾。
香掩冉:香气若隐若现。
归路:回家的路。
影婆娑:身影摇摆不定。
绿珠:西晋美女,此处泛指美女。
吹笛:吹奏笛子。
斜红:夕阳或落日的红色余晖。
皂罗:黑色的丝织品。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描绘了一场欢乐的宴饮聚会。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佳人的形象和美酒的香醇,以及春日里帘前柳絮的生动景象,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这两句通过对佳人的描写和美酒的赞颂,营造出一派热闹欢乐的氛围。其中,“二八”可能是指年轻貌美之人,而“细马驮”则形象地表达了他们优雅的仪态。“十千美酒渭城歌”则显示了宴会上的豪奢与繁华。

“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这两句诗转换了情境,从室外的景色转向室内的情趣。帘前柳絮在春风中摇曳,显得分外生动,而佳人头上的花枝却让人不禁感叹时光易逝,青春难以长存。

“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 这两句描绘了宴会结束后的情景。饮酒过量的宾客用湿润的巾子擦拭脸颊,那份酒香混合着夜露的清新;而月光下的归途,更添几分婆娑的风韵。

“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绿珠可能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乐器,而诗人似乎在渴望某个时刻能再次听到那种美妙的笛声,并想象着将斜红的花朵插入皂罗(一种丝织品)的情景,表达了对往昔美好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对宴会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青春易逝和对美好记忆的感慨,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山翁不出山,溪翁长在溪。

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上友麋鹿下凫鹥。

问翁何所乐,三年不去烦推挤?

翁言此间亦有乐,非丝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

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长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形式: 古风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形式: 古风

于潜女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形式: 古风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其一)

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